文 | 李瑜
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情況。很多學生在面對挫折時,他們的表現反映出耐挫能力不足的問題。如何進行挫折教育,激發孩子內在潛能,對于學校和老師也是一個考驗。
挫折無法避免,挫折總是在為成功鋪路。正如梁啟超先生在《論毅力》中所指出的:人生所經歷的道路,大致不順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順利的境遇也能占十分之三四,而且這兩種境遇又常常相互交替和不斷輪換,無論事情大小,必然會遇到若干次乃至十幾次的波折和阻力。這些波折和阻力或大或小,都是不能逃避的。
挫折一方面給人們帶來心靈的煎熬和痛苦,另一方面,它又是可以利用和轉化的。古往今來,因處逆境遭受嚴重挫折而在事業上取得重大成就者,不乏其人。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先進行挫折的磨煉和砥礪,只有擁有堅韌的毅力和堅強的意志品格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夢想。
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于面對現實的勇氣,在逆境中也能夠順利走出來,滿懷激情地擁抱生活。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講解那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人生經歷,如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借的情況下,意志頑強的人是如何走出這個山洞的;在地震過后的廢墟中,沒有水,缺乏氧氣,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直到獲救的……這些經歷對于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是有幫助的,并且讓學生終身受益。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從而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
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以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的杰出人物為榜樣,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從而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使“偉大的目的產生偉大的毅力”。
其次,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勇于戰勝挫折的榜樣。例如:被龐涓謀害挖去雙臏的孫臏,在身體之痛中崛起,最終成為著名軍事家;廖昌永,7歲那年父親病故,但仍然不放棄任何學習音樂的機會,最終成為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從這些閃光的形象中獲取勇氣和力量。此外,教師應以自己良好的耐挫心理、堅強的意志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例如,組織班級參加比賽成績不理想時,應坦然面對,不要垂頭喪氣或怒氣沖沖,給學生以不良的影響。
人不經過艱苦的磨煉,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沒有強大的生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個“困難”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后就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抗挫折耐力。
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對人才的要求除了具有淵博的學識、高尚的道德修養和健壯的體魄外,還必須有良好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人生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必須經歷成長中的磨難,才能使內在蘊涵的巨大潛力得以激發,讓心理變得成熟、堅強,從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