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青濤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社會發展對學校的希冀,也是學校對辦學水平的執著追求。“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教育的最大力量體現在精神世界。辦一所學校關鍵是塑造學校精神,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關鍵是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使人獲得并增強提升幸福感的能力,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堅定并執著于我們的初心:辦一所基于成長共同體的幸福愉悅的生態學校。
山東省青島第四十四中學樂群學子的培養目標是做有根的未來公民,其中的根深植于我們的明德、樂學、慎獨、善思文化四品,即要有植根于內心的修養,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無需提醒的自覺,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我們的未來公民要具備健康身心、民族情懷、創新精神、多元視野、獨立精神、自律能力、團隊意識、領導能力八種素養,其中前四種素養是學生的基礎性素養,后四種素養是學生的發展性素養,是“亦生亦師、共生共長”辦學特色的體現,也是樂群學子的特質所在。
何謂生態學校?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校不僅是一個場所,更是一種理念,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形成的空間所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職業角色在重新洗牌,職業內涵在重新定義,在教育變革的過程中,生態學校的內涵特征是什么?為此,前期我校進行了找尋前行的觸點——教研組SWOT分析,聚焦“因為生源改變,我們做了什么”和“為了改變生源,我們要做什么”,形成“問題即機遇,把問題轉化成正向目標”的思維路徑,總結出生態學校的外顯特征可以聚焦為三個關鍵詞:超級的、智慧的、陽光的,即“3S校園”。
因此,一個能夠隨時修復自身,進行良性循環,讓每個子系統不斷生長的學校就是生態學校。它是具有高質量教育水平的學校,它是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能將學校的潛力和壓力不斷轉化為進步動力的學校;是為學生現在的發展提供最好的條件與機會,為今后的發展做最好的奠基,為教師的發展、社區的和諧做出一定的貢獻的學校,是讓學生成才,教師成功,社區滿意的學校。
何謂成長共同體?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這個理念對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是現代學校的四大要素,要求學校辦學的開放性、多元性不斷擴大,評價對象不僅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包括學生、家長評價教師,家長、社區評價學校。前者的評價關乎著一個人的成長、一個家庭的幸福度,后者的評價關乎一個職業角色的定位、一個單位的發展變化。我們每個人的教態就是學校的生態,是學校的形象與美譽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同時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學校治理的新結構就是建設好學生、教師、家校、社校四種成長共同體,以亦生亦師、共生共長為共同愿景,在師生關系的基礎上著重研究生生、師師、家校、社校四個子系統及其互動形式的建設,尊重、理解學生、教師、家庭和社區的差異,找準前行的觸點,善于發現彼此的優點和潛能,形成一種平等交流、換位思考、相互學習的溝通文化,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何謂領導型?領導是運用法定的權利或利用人格和精神的感召力來影響群體思維和行為的過程。領導力是高層級的能力,通過建構愿景、激勵群體為團隊構建方向,強調團隊文化的凝聚和核心價值觀的培樹。領導型組織就是自主管理型組織,不是被動應變,而是主動謀變,在文化水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學術水平上不斷提升自己,人人都是領導者,人人都在發揮正能量,從他律型走向自律型。
為什么建設生態學校,它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首先,生態學校建設的理論依據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把人的五種需求分為兩大區域,低層級是功能性的生存與安全的需要,即教師這份工作讓我們衣食無憂;高層級是情感、精神性的,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我們始終在探索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價值與意義。
生態學校首先要建設人與人相互尊重,每個人都有高峰體驗的場域。這就是要實現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高階人生追求。如本學期智慧校園推進年中,學校推進課程改革的步子不斷擴大。七年級特色課程的開設、學科核心素養的研討,九年級心音心美課程整合、PAD班的開設、語文微視頻開發等,每一個課題都是我們體驗自我實現的舞臺。安順青島兩地主題教研活動、廣州卓越班長跟崗培訓中,10個專題講座,7節課堂展現,2次學生活動展示,聚集了一批教師的思考與智慧,展現了班級文化與小組文化下學生的自主發展,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感受到了專業成長的興奮與激動。我們的付出、我們所創造的價值得到了認可,我們的展現讓更多的教育同仁受到了啟發。
其次,生態學校建設的思維方式是“黃金思維圈”,即“為什么做這件事——目的和理念是什么,達成目的的措施與方法是什么,想要形成怎樣的現象和成果”。生態學校要基于生長性發展,將由外向內的彌散式思考轉化為構建由內向外的聚焦性思考場。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的滿意度。教育工作者不是尋求自己的感覺,而是要讓學生、教師、社區滿意。學校辦學品質的邏輯結構為:我們的目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的路徑要得到學生、家長、社區的認可,得不到認可時要打破定勢思維反思我們的行為方式,界定清楚什么是教師要做的,什么是學生要做的,什么是家長要做的;結果是呈現成長共同體和諧發展,使每個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再次,生態學校建設的行為方式為團隊學習。學習金字塔揭示了接受型學習與實踐型學習的本質區別,同時也說明了個體學習與團隊學習成效的巨大差異。生態學校的學習狀態是團體合作下的個體學習與交流,是團體賦能下的個性化成長。任何良性生態的形成,都是無數個微小的元素聚合的結果。成長共同體讓我們在環境中成長,成長的成效又反作用于環境。
教育就是涵養與浸潤。我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的笑臉就是對教育最大的肯定與嘉獎,3S生態學校“讓每一個人活得有夢想、有價值、有尊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