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琳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財務會計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農業形態。西咸區域是國務院針對西部大開發戰略“十二五”規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重要規劃,其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對中國甚至是發展中國家現代農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研究現代農業發展基于資源稟賦狀況,美國農業現代化轉變屬于節勞型轉變模式;日本模式側重通過常規育種技術改良品種,加強農業水利建設,發展農田排灌工程和設施;西歐模式既注重發展以現代化工業裝備農業的農業機械化,也重視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研究與應用。國內學者通過定性及定量兩個角度分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強調應著力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農產品布局與結構、創新現代農業經營機制、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有效推動特色現代農業持續與創新發展。
1.指標體系建立。本文從現代農業的物質投入水平、產業經營水平、經濟效益水平、社會效益水平、農業發展成本五個方面測度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其中物質投入水平用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西咸農村用電總量(西安與咸陽地區用電總量之和)2個指標衡量;產業經營水平用農業勞均總產值(農業總產值/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口總數(農業人口比重×高中及以上人口)2個指標衡量;經濟效益水平用勞均農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農業人口)、農村人均純收入(西安與咸陽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和)、糧食總產量(西安及咸陽地區所有市縣糧食產量之和)3個指標衡量;社會效益水平用城鎮化率(1-農業人口比重)、非農產業比重(1-農業產值/總產值)2個指標衡量;農業發展成本用城鄉收入比(城鎮純收入/農村純收入)、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城鄉污染治理投資總支出)2個指標進行衡量。
2.相關數據說明。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及穩定性,部分數據如農業總產值、農業人口、農業增加值、人均純收入等直接來源于《陜西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西安統計局和咸陽信息統計網,其他數據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農村用電總量、高中及以上人口、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等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數據庫。所有數據均采用2000—2015年的年度數據,有的總量數據直接引用,部分指標經過間接計算所得。
1.實證方法選擇。由于各個指標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不一,因此評價的關鍵就在于要對各指標進行科學賦權。客觀賦權法包括因子分析法、成分分析法、熵權法等,這些方法基于指標數據信息,通過建立一定的數理推導計算出權重系數,有效地傳遞評價指標的數據信息與差別,可消除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評價偏差。本文最終選擇了熵權法進行賦權。
2.西咸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分析。根據熵權法的評價結果,現代農業發展總水平結果(如下頁表所示)。
從表中的結果可以看出,西咸區域現代化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西咸區域現代農業綜合水平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06年現代農業發展總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長緩慢,第二階段為2007—2015年。西咸現代化水平增速顯著,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這與現代農業模式推廣關系密切。初級農產品經過加工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農業與服務業、旅游業的結合增加農產品的吸引力,現代化互聯網渠道的應用增加農產品的銷售數量,這些因素均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的極大提高。

西咸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結果
利用熵權法對11個評價指標進行排序,第1位農業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人口總數占比0.2528,第2位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比0.2121,第3位農業勞均總產值比重0.1427,第4位勞均農業增加值比重0.1331,第5位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比0.1094,第6位農村人均純收入權重0.1068,第7位農村用電總量占比0.0370,第8位城鄉收入比權重0.0027,第9位糧食總產量占比0.0021,第10位城鎮化率權重0.0011,第11位非農產業比重占比0.0001。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農業勞動力高中及以上人口權重占比大于25%,表明農業勞動力學歷對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占比最大的第二指標是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對現代農業的影響程度為21.21%,近年現代農業發展雖迅速但以環境破壞及污染為代價,這是農業發展過程付出成本的重要體現。對現代農業發展貢獻較大的第三指標是農業勞均總產值占比14.27%,體現現代農業產業經營水平對西咸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貢獻最大。對西咸現代農業發展貢獻最小的非農產業指標占比0.1%,表明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結合程度較低;次低指標是城鎮化率占比0.11%,表明西咸區域農村與城市界限已不明顯,城鎮人口的增加不能對現代農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縱觀西咸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基本分為生態農業模式、鄉村旅游模式、城郊都市型模式、優勢農產品出口及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等。西咸區域灃東灃河生態園是生態農業模式的代表,現代農業消費模式更加注重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消費。西咸區域鄉村旅游模式以關中民俗文化村——袁家村為代表,結合當地農村文化特色發展旅游業,是典型的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結合。西咸秦漢新區張裕葡萄酒莊能讓城市居民體驗葡萄種植,更有葡萄酒釀制及鑒賞,集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休閑放松的同時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優勢農產品出口及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僅僅是促進農業需求增加的一種手段,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利用“互聯網+產業”建立“世界蘋果中心”,武功縣電子商務產業園秉承“買西北、賣全國”的理念,是農產品生產、交易、物流等環節中,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和商務模式,農產品需求供給對接能夠提高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發展成本較低。
通過物質投入水平、產業經營水平、經濟效益水平、社會效益水平、農業發展成本五個方面的11個指標,得出西咸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產業經營水平提高顯著,同時農業發展成本問題也較為突出。推動西咸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要素是專業化人才,而西咸區域現代農業模式中人才要素并不突顯,應盡量培育新型農民。一要動用政府的公共財政資金開展農民職業教育,由政府出資委托涉農高校或職業技術學校對農民進行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二要對相應畢業高素質人才進行引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就是產業融合,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實現農旅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功能。
參考文獻:
[1]李麗純.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J].農業經濟問題,2013,(12):7-14.
[2]丁云清,尤龍威,夏繼國.推動農業三產融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J].作物研究,2016,(7):53-55.
[3]羅建利,邱春曉,鄭陽陽,張捍鵬.三種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博弈模型分析與比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8-25.
[4]蘆千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機理和理論闡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