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宗彬 / 山東省高密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十年前,濰坊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提出了建設“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要求,啟動了“以調整教學關系、減少講授時間”為重點的課堂教學改革。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乘改革的東風,歷經磨礪,課堂出現了五個顯著的改變:變教師講為主為學生學為主;變學生聽為主為學生“說和做”為主;變學生的個體封閉學習為互動交流開放學習;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變師生的厭教厭學為樂教樂學。
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說,我們走過了一條艱難而又快樂的探索之路。
建立一支“敢于吃螃蟹”的教師團隊。進行這樣一場顛覆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我們深知其中的艱難。為此,我們采取了“點上突破,示范帶動”的策略。首先,組建了一支“敢于吃螃蟹”的骨干教師團隊,組建之初即開展對骨干教師的理論培訓,用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說服老師們。其次,用改革先行者的范例刺激骨干老師。我們組織教師們深入大山深處,來到大海邊上,在那里,一些先行改革的課堂呈現出特有的品質。在臨朐縣一所山區初中學校,我們的骨干團隊看到,山里的孩子正在自主主動、自由自覺地進行“批注閱讀”,他們批注語文教科書,批注數學教科書,批注學校推薦的經典讀物,批注自己所喜愛的著作,學生如饑似渴的閱讀遠遠超越了老師原本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所設計的“批注”。在海邊的昌邑奎聚小學,學生通過問題的方式實現對話交流,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一種自然的狀態,交流展示顯得彬彬有禮而又熱情奔放,細致入微……一次次課堂改革觀摩的“刺激”,讓老師們看到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希望,鼓起了改變歷史課堂的勇氣,找到了變革的路徑。
開展基于問題的行動研究。制約課堂變革的障礙在哪里?怎樣找準這些問題、突破瓶頸?面對過去的課堂,我們首先對制約課堂教學問題進行了梳理。在梳理問題過程中,我們面向未來,立足發展,著眼于影響歷史課堂教學改進的關鍵問題。應用頭腦風暴、希望點列舉法、假想構成法、設問法、信息交合法、原型啟發法、合理移植法、聯想擴充法等,去發現、梳理教學行動中影響或制約學生發展與質量提升的問題,鼓勵骨干團隊成員質疑、爭論、反思、展示,最終確定了以下幾類問題:
問題一:教師教學觀念滯后,課堂教學沉悶,課堂教學傳統方法多,師生課前準備明顯不足,追求課堂教學的形式,忽視教學的實效性,課堂的效益不高。
問題二:教學一味求“新”,對教材、課程標準的研究不到位,對內容的把握還不夠準確。
問題三: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不夠,學習效率不高;自主時間學什么和怎么學,學生心中沒數,教師要求不到位。
問題四:學生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存在著泛化與僵化的傾向。
問題五:學案及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科學性欠缺,缺少思維性,無效問題太多,學生自主體驗少,課堂生成性問題少。
問題六:課堂教學存在“四化”——課堂小結模式化,當堂檢測程式化,小組評價形式化,課堂教學整體僵化。
圍繞梳理出的關鍵性教學問題,我們設計了具有生成性的行動研究活動大綱,制定了行動研究的流程。(見下圖)


骨干團隊針對研究目標,在基本設想、總體計劃和具體計劃的指導下,實施研究,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路徑。如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不夠,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骨干教師團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要求:
螺旋式的課程和教材組織一方面需要避免知識的跳躍雜亂,另一方面需要適應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學習.為此,在螺旋式教材編寫實踐中,需要考慮哪些數學知識適合組成一個螺旋,同一知識點需要多少次螺旋,不同螺旋之間的間隔時間多長合適,如何選擇螺旋時間和呈現形式.
(1)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以課本、學習提綱為載體進行自主學習,對自己的疑難和困惑進行標注,作為小組交流的主要內容。
(2)合理限定自主學習時間。
(3)學習環境要安靜,沒有充分的自學前盡可能不要討論。
在此過程中,老師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自學情況,對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對共性問題給予及時點撥。千萬不要認為學生自學教師就沒事了,這個過程是實現因材施教的重要機會。
在行動研究中,我們不只是解決已有的實際問題,而是把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變為一個動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在解決制約課堂教學問題行動研究中力爭做到不斷實現“行動中認識,行動中反思”,直到達成目標。
在此基礎上,我們組織教師開展形式多樣的聽課活動。周一至周五,每位老師至少聽三節課,課后要討論每節課的得失及改進措施;下午課外活動,聽課老師做進一步研討,同時要整理出“聽課花絮”,成功的做法與全體師生共享,發現的問題提醒師生注意。每周五下午舉辦“周末課改論壇”,老師們自愿參加,論壇上骨干教師團隊成員與同事們分享自己一周的收獲和困惑,汲取來自同事們的探索智慧。在交流碰撞中老師們發現,李老師這里難以逾越的鴻溝,在張老師那里已是成熟的經驗。若干個思想碰撞的結果最終匯成了智慧的結晶。一次次的聽課、反思、交流、總結中,課堂教學中存的問題被一一破解。
在破解一系列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鼓勵老師們思考更多更深的問題:如何實現課程改革與課堂改革的有效結合?怎樣實現課堂改革與教師發展的有效結合?怎樣實現課堂創新與課堂落實的高效結合?如何實現課堂開放與學生有效自律的結合?直面問題、借用問題,我們甚至期待更多的問題呈現出來。有了問題,才會有自覺自愿的行動,行動是承載教學倫理與教育道德的唯一標準。
形成自主互助學習課堂教學基本規范。在行動研究、破解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逐漸梳理出了歷史學科自主互助學習課堂教學應該堅持的一些基本要素,并最終達成了共識,成為指導老師們在自主互助學習課堂中堅持的一些基本原則。
(2)歷史視野開闊,教學設計恰當有效;重點、難點分析透徹,學案、多媒體等教學輔助手段設計利用合理。
(3)教學過程注重引發學生思維,重視學生的展示與內化,激發學生的新知生成;關注學科素養、學科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4)注重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以學定教,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重視激情引領和情感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關注學生狀態,及時調控課堂,使每個學生時刻都在參與學習活動。
(6)引導學生全情投入,樂于探究,活躍思維,掌握扎實知識技能, 發展學習能力,形成學生歷史思維品質。
(7)課堂知能容量合理,思維含量高低適宜,學習幫助及時有效;師生相互理解、情感共鳴,關系和諧融洽。
(8)課堂練習和反饋緊密結合,練習次數和頻率適宜,反饋方式恰當,能準確指出學生需要改進的具體內容,提出改進建議。
(9)突出歷史時序性,圍繞歷史核心概念組織教學;線索清晰,分析到位,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以古鑒今;發展歷史思維,拓寬歷史視野,增強歷史洞察力。
(10)善于教學反思、總結和內化,及時引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具有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與診斷流程;課堂達成度高。
同時依據這些基本要求,我們設計了歷史“自主互助學習課堂”有效教學基本要素評價量表(見右表)。
目前,我們的歷史自主互助學習課堂教學步入了良性狀態,課堂出現了喜人的變化。一是在教學中不再只重視知識技能,而是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讓學生真實體驗學習的過程,感受成長的快樂。同時,通過有效的激勵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二是以自主學習為基礎,用豐富多彩的主體性學習活動代替單一的灌輸式教學,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學習;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通過“多層次小組學習”實現學生間的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考查、互相影響,讓學生在群體互動中實現互助,并學會交往、學會共處、學會自律,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和團隊意識等現代人的必備素質。
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我們會不斷地探索下去。正如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在他八十多歲高齡時所說:“我并不認為我的性格和思想已經定型,我還繼續有成長的機會和成長的需要,還有更長的路需要我一個腳步,一個腳步踏過去。”我們將以他為榜樣,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去推進、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

歷史“自主互助學習課堂”有效教學基本要素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