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小學校長

李慶東
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小學(以下簡稱“鞍小”)歷史悠久,享有“數學搖籃”的美譽。在“奠基未來”區域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課程建設為載體,進行課程整合、特色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方式創新等一系列研究與探索,確立了“求智”的辦學理念及“求寰宇之智,達未來之慧”的育人目標,并細化為培養學生“健康、陽光、好學、善思、自主、自信”六大素養。
學校以“求智”課程建設為育人載體,把“求智”課程體系的結構圖設計為圓規形狀,既體現“數學搖籃”的傳承,又賦予了“以辦學理念、課程理念、培養目標、求智課程為指引,師生定腳和動腳配合”的新意義。
學校課程分基礎性、拓展性、綜合性三種類型梯次展開。基礎性課程從語言交流、思維創造、藝術審美、運動健康四個角度,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改變教與學方式(翻轉課堂、一對一數字化教學、微課程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等)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拓展性課程分為傳承與創新、思維與創造、交流與表達、藝術與創造、運動與健康、網絡與課堂六種類型,即校本課程,突出“一點多線、守正出新”的課程特色。綜合性課程通過多學科的知識鏈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變革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效度”。一是構建“求智”教學模式基礎框架。突出課程“尋求智慧之智”的基本理念,激發學生智慧,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求智”教學模式,倡導互動式學習,通過“體驗啟智—探索求智—求異生智—文化匯智”,使學生“獲得知識—確立方法—構建思維—生成智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從知到智的轉化,積極推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體驗啟智”是個體主動或虛擬親歷某件事,并獲得認知和情感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促進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探索求智”引導學生經歷發現—表達—傾聽—思考—自我修正的過程,在自我認知及與他人認知的碰撞中確立方法。“求異生智”是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信息處理、歸納總結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文化匯智”的外顯方式表現為學科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等;內在方式表現在學科精神對學生思維的長期滲透力以及綜合素養的形成,使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展示才華的舞臺。
二是探索學科模式變式,推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如,語文學科推出了預讀、導讀、自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經歷“思考、學習、實踐”的過程。數學學科推出了“體驗導學、理解本質”“合作互學、拓展深化”“求異研學、實踐創新”三學模式,促進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自主學習的轉化。
做精拓展課程,積淀學生學習的“厚度”。為加強學習的實踐性,引導學生更好地整合生活和學習世界,學校在特色課程建設中著力打造傳統文化和實踐創新類課程。
傳統文化課程強調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學生興趣出發,開發了中國古詩詞鑒賞、書法繪畫、趣味剪紙、舞蹈管樂、中華武術等課程,學生徜徉于民族文化之中,人文素養有了很大提升。
實踐創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以實踐創新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開發了“求智數學”“機器人”“生命安全體驗”“小小CEO商業啟蒙”等課程。“求智數學”分為“求智游戲、求智思維、求智探究、求智文化”四大活動板塊,目的在于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機器人”課程讓學生接觸到基礎的編程知識,在對機器人、智能車的研究中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生命安全體驗教室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和科技性,通過師生講解安全防范知識、體驗安全避險設施等課程,培養學生關愛互助的社會責任感。“小小CEO商業啟蒙”課程不僅學習財經課程及應用技巧,還接觸數學、社會學、經濟學知識。學生模擬建立公司,模擬扮演角色,體驗一個公司從創立、融資到研發、銷售多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交流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做活綜合課程,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為培養學生具有從容應對未來社會的學習能力,學校正在開發一個全新板塊,包含“主題研究”“學科整合”等課程的鞍小綜合課程群。
“主題研究”課程圍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三大領域,每月一個大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社交、制作、探究、藝術等學習活動,比如,圍繞六月的“衣服”主題,我們設計了“衣服從哪里來”“整理小衣柜”“我的衣服我做主”“我的服裝展示秀”等一系列活動。在“我的服裝展示秀”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自己心目中的服裝,并邀請家長協助制作, “我行我秀”服裝展示會上,家長和孩子一起走T臺。
“學科整合”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達到由一個學科生發到聯系多學科知識開展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如“戲劇表演”課程,師生創編劇本、排演劇目、自制道具等,教給學生社會技能。英語學科指導學生們利用課本并結合寓言、童話、卡通電影等素材創編劇本,將英語學科與語文、音樂、美術、勞動與技術、信息技術學科融合到一起,孩子們在生動的表演、精彩的對白、情節的演繹中,提高英語交流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學校構建了發展性評價制度保障,通過多維評價,調動廣大教師主動發展、積極參與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智慧學習、快樂成長。
教師教學評價。一是重視教學管理人員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從學生參與度、學習效果、師生互動、技術運用、目標達成、課堂反思六個方面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自我評價,從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做出評價,教師對教學策略、教學機智、教學語言進行深入思考,及時發現問題,改進教學策略。三是從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反饋中做出評價,教師聽取和吸收他人的寶貴經驗,用教學后記的形式進行表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四是從學生參與課堂的自我評價中做出評價,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對呈現的具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間接了解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審視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改進教學策略。五是從同課異構的比較中做出評價,通過同課題的錄像課資料進行觀看、剖析、評價,達成教師在反思中提升專業水平的理想境界。
學生發展評價。學校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形成性評價通過教師、同學、家長和學生本人四方面的評價,學生能更客觀更全面了解自己的情況。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自己制作評價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通過多元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傾聽他人建議,從而完善自己。除各種常規評價外,學校還積極搭建平臺,創造鞍小獨有的特色評價。貫穿全年的校園文化節活動,成為各學科組展示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的舞臺,詩詞文化節、數字文化節、科技文化節、體育節、合唱節、藝術節……目不暇接的創意評價平臺點燃了師生學習的興趣,讓智慧學習、快樂成長的氛圍時刻彌漫在校園中。
學校在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認識到真正的改革應該在課堂上,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中,我們期待在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之旅中不斷傾聽來自生命的呼喚,在“求智課程”教與學的路途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鞍小這片教育原野成為家長與孩子們向往的智慧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