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醫院(102200)蘇敏 郝桂蘭 王現海 季丹丹 侯麗霞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交通業的迅猛發展[1],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不斷上升。目前多采用空心螺紋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為提高手術定位精度、減少手術創傷,提高手術成功率[2]。我院于2011年7月開始應用國產導航定位系統和醫用機器人治療股骨頸骨折,為配合此項新技術的開展,本文對國產導航技術治療股骨頸骨折在護理中進行了經驗總結。
1.1 一般資料 本組股骨頸骨折患者5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1例;年齡23~92歲,平均61.8歲;右側股骨頸骨折32例,左側21例;其中GardenⅠ型3例,Ⅱ型19例;Ⅲ型23例,Ⅳ型8例。合并高血壓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9例;手術均在傷后10天之內進行。
1.2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將骨盆和雙下肢固定在骨科牽引手術臺上,應用導航定位系統,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進行骨折閉合牽引復位,復位結果用Garden指數進行評價。本組骨折正側位X片Garden指數均在155°~180°范圍之內。然后導航系統定位后行手術固定骨折。本組患者均采用三枚空心釘進行固定,固定后骨折復位滿意,空心釘在股骨頸中的位置、分布均勻,方向平行股骨頤軸線,螺紋在骨折近端骨頭關節軟骨下骨質內,折端加壓可靠,骨折穩定。
2.1 一般護理 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密切觀察患肢血運、感覺、運動等情況,做好基礎護理,以預防壓瘡的發生;指導患者加強營養,教會病人拐杖的正確使用方法。
2.2 心理護理 患者對突發意外傷害的應激能力差,骨折后自理能力喪失。此外,環境改變,疼痛及活動障礙等問題,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狀態,術前要針對性地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能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3]。
2.3 功能鍛煉 向患者講解術前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意義、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夠理解和配合,入院后即指導患者做踝泵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4]。
2.4 皮膚準備 術前一天備皮,備皮時動作輕柔,防止形成創面而引起感染。備皮范圍:前面肋骨下緣至膝關節下緣,后面肩押骨下緣至胭窩下緣,備皮后清潔皮膚。
3.1 體位護理 術后平臥6小時,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腘窩處墊柔軟的毛巾或布卷,以增加患者的舒適感[5]。
3.2 患肢血運、感覺及運動的觀察 髖部手術易造成坐骨神經、骨神經和骨動、靜脈的損傷,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特別是小切口手術風險更大,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2次/d觀察。本組病例由于在術中采用了先進的導航定位技術,使得空心釘的導針、鉆頭和螺釘都不會穿出骨質,損害到血管神經,故本組中未發生髖部的血管神經的損傷。
3.3 功能鍛煉 ①術后當天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肢主動屈伸踝關節、足趾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200/日。同時可做深呼吸,進行健肢和上肢練習。②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床邊坐起,練習膝關節0°~90°主動屈伸。③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扶雙拐在床旁站立,患肢免負重。④術后第3天指導患者扶雙拐靠健側肢體“三點負重”行走或者助步器部分負重下床功能鍛煉,負重約10~15kg,骨折愈合前禁止完全負重。⑤患肢避免負重、盤腿、側臥。術后4周來院復查[6]。
53例患者經過治療及護理均痊愈出院。因手術切口小,損傷少,術后5~10天出院。住院期間未發生創口感染及其他并發癥,關節功能恢復佳,康復快。
利用計算機導航技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放射線暴露少、固定物分布均勻、固定可靠,因采用小切口徽創技術,降低了感染的風險、減少了出血量,合并癥減小,同時患者痛苦小、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出院早,可以早期康復。而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則是手術成功和患者康復的重要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