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太原市建筑工程質量檢測站,山西 太原 030002)
某農村安置房建于2012年,該建筑為7層磚混結構,總建筑面積為4 230 m2。該建筑基礎形式為平板式筏形基礎,樓(屋)面板為鋼筋混凝土現澆板,現澆梁、圈梁、構造柱、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1層~2層承重墻體采用MU10承重磚、M10混合砂漿砌筑而成,3層~7層承重墻體采用MU10承重磚、M7.5混合砂漿砌筑而成。2013年8月左右,該建筑部分承重墻體出現裂縫。為了解該建筑目前的安全性,筆者對該建筑進行安全性檢測與鑒定。
通過開挖、尺量等手段對建筑物的基礎型式、埋深進行檢測。該建筑物的基礎為平面筏板基礎,在檢測過程當中沒有發現地基基礎出現諸如傾斜、開裂與變形等問題,上部樓體也沒有產生由于建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而開裂的情況,先有的樓體裂縫寬度也沒有發生變化。
1)墻體受壓承載力、抗震承載力。
經現場核查,某安置房12號樓結構平面布置與設計研究院出具的結構設計圖紙相符。依據GB/T 50315—2011砌體工程現場檢測技術標準的有關規定,利用回彈法對砂漿的抗壓強度進行抽檢。按砂漿的設計強度將該建筑劃分為兩個檢測單元,各檢測單元砌筑砂漿抗壓強度推定結果為9.7 MPa。
2)受力計算。
依據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通過結構計算使用軟件PKPM對某安置房建立加固前的計算模型,該建筑墻體受壓承載力、抗震承載力的驗算結果為:
a.在靜力荷載作用下,該建筑1層5/A,13/A,21/A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89,其余各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均大于1.0;
b.在地震作用下,該建筑4層B/1-2,B/24-25墻體的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5,2層A/1-2,B/24-25墻體的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8,1層B/4-6,B/12-14,B/20-22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8,1層B/8-10,B/16-18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0,其余各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均大于1.0。
3)結構承載力評價。
某安置房結構布置、砌筑砂漿材料強度、砌體磚材料強度均符合設計要求;圈梁混凝土強度部分不符合設計要求,該建筑建成至今,使用功能未發生改變(活荷載符合設計要求),主體結構未進行過改造,所以樓體高厚比、墻體承載力符合《砌體結構設計規范》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
經現場檢查,該建筑的基礎形式為平板式筏形基礎,在檢測過程當中并未發現地基基礎出現傾斜、開裂與變形裂縫等現象,也沒有發現基礎原材料的粉化與腐蝕情況,經過檢查,建筑物的上部樓體也沒有產生由于建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而開裂的情況,先有的樓體裂縫寬度也沒有發生變化。因此,根據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中的相關規定,將地基基礎的安全性等級評定為Au級。
1)上部結構的安全等級評定。
對上部結構進行安全性的評價,需要分為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然后對三方面的最低等級進行確定,三方面的內容分別為構件的安全性評價,結構的整體安全評價以及建筑結構的側向位移數值。對結構構件的評價應當按照構件的承載能力、構件的結構、構件的位移和裂縫的寬度進行評價,該建筑物各項目評定結果如下:
a.按承載能力評定。
經承載力驗算:在靜力荷載作用下,該建筑1層5/A,13/A,21/A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89;在地震作用下,該建筑4層B/1-2,B/24-25墻體的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5,2層A/1-2,B/24-25墻體的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8,1層B/4-6,B/12-14,B/20-22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8,1層B/8-10,B/16-18墻體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為0.90。依據《民用建筑安全性鑒定標準》的有關規定,由于承重墻段抗力和作用效應之比小于0.90的墻段極少,且差距極小,故該建筑1層5/A,13/A,21/A墻體承載能力等級評定為cu級,1層B/8-10,B/16-18等墻體承載能力等級評定為cu級,1層B/4-6,B/12-14,B/20-22,2層B/1-2,B/24-25,4層B/1-2,B/24-25等墻體承載能力等級評定為bu級。
b.按構造評定。
該建筑各墻體的高厚比符合《砌體結構設計規范》要求,且縱橫墻交接處未發現有開裂或松動現象;經現場抽查,該建筑3單元4層01戶A/24-25墻體進行砌筑時采用的砌筑方式不符合規范要求。依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相關規定,該建筑物砌體墻按照構造進行評定的結果為bu級。
c.按照砌體墻的位移或變形評定。
在檢查過程中未發現該建筑的砌體承重墻有明顯的變形,因此根據規范的相關規定,將建筑為墻體構件的安全性按照位移或者變形評定為au級。
d.按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裂縫評定。
該建筑部分承重墻體有明顯裂縫,但尚不屬于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裂縫。因此砌體墻按照裂縫的寬度與情況評定為bu級。根據上述四個檢查項目的鑒定結果,該建筑1層墻體不含du級墻體,且cu級墻體含量不大于15%。所以綜合上述所有的評定結果,將該結構的安全等級評定為Bu級。
該建筑物的結構布置合理,形成完整系統;縱橫墻交接處、大洞口兩側、樓梯間四角均設有構造柱;樓(屋)蓋處均設有圈梁;經現場抽檢,1層12/B-D,2層20/B-D,5層D/12-14,5層12/B-D,5層D/20-22,6層D/4-6等圈梁的混凝土強度小于C20,不符合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要求;主要承重構件的連接部位無松動變形或者其他的破壞,因此根據規范的相關規定,將該建筑物的結構整體性評價為Bu級。
經現場測量,該建筑物不適于繼續承載的偏差大于規范要求的位移,所以根據規范的相關規定,該建筑物的上部結構按照不適合繼續承載的偏差或位移評定為Au級。因此,綜合上述的所有評價結果,將該建筑按照上部結構的安全性進行評價為Bu級。
2)建筑物的安全性等級評價。
對該建筑物的地基基礎進行評價,最后的等級為Au級;對該建筑的上部承重結構進行評價,最后的等級為Bu級,所以綜合兩種評價結果取最低值,可以得到該建筑物的最終安全等級為Bsu級。
建筑物在使用中會遇到問題,如何了解問題則需要進行安全性鑒定,本文通過具體案例對建筑安全性的鑒定方法進行了講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