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寫好漢字是每一位中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寫好漢字是學好習的基礎,寫好漢字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現階段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電子產品的沖擊,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書寫氛圍,大部分中小學生的書寫水平比較低下,中小學校開展書法教育已經勢在必行。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硬筆書法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如何更好開展好硬筆書法教學。
關鍵詞:小學生;硬筆書法;教學;體會
一、 引言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古往今來,眾多的書法大家名留史冊。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產品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學生、家庭、老師對寫字教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輕視與成見。然而,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深深地知道硬筆書法教育在小語教學中的突出用處。寫字是孩子們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石,更是孩子們綜合素質形成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于鄉村的學生來說,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盯在了學習上,學生父母則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中小學老師也不得不把課程內容的學習放在了課堂教育的首要位置。教學大綱中強調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2011版新課標中也是提倡重視“寫字姿勢的指導”。可見關心孩子們的書寫坐姿和良好的書寫習慣十分重要。幾年的硬筆書法教育實踐讓我更加明白了“字無百日功”的真正含義。學生想要寫好字,一定要做到從低年級開始練習,從基礎的書寫習慣下手,分年級達到不同的水平。在日常的課堂教育中,我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累積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
二、 分學段指導書寫
(一) 一、二年級重點在于學習執筆方法和臨帖方式。書寫雙姿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寫字效率。一、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比較強,且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在以前的課堂教育中,我們沒有更加細致有效地去指導學生正確地書寫漢字。在日常課堂教育中我們難免急功近利,不光是學生,教師也是期望更加迅速地見到成果,所以在硬筆書法教育中如果想一下子就吃成胖子是絕對不可能的。只有打下過硬的基石,才能真正改變小學生寫字的現狀。一、二年級的學生應該更多地強化筆畫的訓練,但不應在無人指導下讓小學生獨自去臨寫,這樣不僅達不到書寫訓練的效果,也會浪費小學生許多珍貴的學習時光。為幫助小學生達成寫字訓練并達到預設的成果,我努力使深邃的知識簡潔化,引道學生正確寫字,在平常的練習中我不停地強調寫字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做課后練習時不要簡單想著對與錯,更要重視字體端正與整潔。
(二) 四~六年級的硬筆書法教育重在觀察、臨摹達到獨自書寫的習慣。我在此項工作中首先引導孩子們自己先認真觀察字體結構,觀察每一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寫一寫。
三、 寫字教學貴在堅持
硬筆書法訓練十分忌諱“一曝十寒”,做到天天練、時時練非常重要,因為書法成果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果,這就要求老師每天檢查反饋書寫方法,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更重視自我書法水平的提升。寫字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信心,但不容忽視的是榜樣的力量,教師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和孩子們共同練習,在每一次寫字中嚴格要求自己,這對孩子們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幾年來我和孩子們的寫字練習從未間斷,也使得寫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我相信習慣的養成就是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產生的,不僅讓孩子們對漢字有了更多的理解,更讓他們感受到了中華漢字的魅力。
四、 興趣教學,寓教于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寫字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顯得枯燥乏味,單調的重復讓很多孩子覺得沒意思,加上孩子們的意志力本就薄弱,所以總會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于是,我經常會給他們補充很多名人書法家勤學的故事。例如: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米芾“買”紙練字書藝大進、王羲之從小練字的動畫視頻等,和他們一起走進名人書法家的世界,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寫字的積極性,也使得我的寫字教學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五、 重視創設寫字情境,渲染寫字氛圍
藝術的熏陶和感染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我嘗試著利用古典音樂來渲染氣氛,把孩子們引入了那個令人神往的靜謐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寫字中。學校的宣傳欄中也經常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班級的宣傳欄中也都是孩子們優秀的書法作品,進步的、優秀的學生作品,均有機會上榜,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這也更有效地激勵了孩子努力練習寫字。另外在家長、學校等的共同努力下,寫字的良好習慣自然形成。
中國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擁有非凡的傳統文化魅力,對孩子各種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寫字教學更是一種持久的教學工作,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幽幽墨香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讓寫字成為孩子們生命中那點點綠色,在生命之花上成為最美的點綴。
參考文獻:
[1]李偉歡.小學語文寫字教學探索[J].亞太教育,2015(21).
[2]保成.寫一手漢字展現學生風采[J].讀與寫,2015(10).
作者簡介:李珺,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荊山鎮渦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