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敏

摘要目的:探討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闌尾炎患者60例,隨機平分兩組,小切口組采取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傳統的闌尾切除術進行治療。結果:小切口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切口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低于對照組的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并發癥少、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少、住院時間短。
關鍵詞小切口;闌尾炎;臨床療效
闌尾炎是因多種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變,是普外科的常見病,傳統的外科治療方式是開腹治療,但是由于創傷大、出血多、恢復慢等缺點,已逐步被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代替。
資料與方法
2010年7月-2017年6月收治闌尾炎患者60例,隨機分成小切口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小切口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77歲,平均(48.5±5.9)歲;其中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例,急性穿孔性闌尾炎10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8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合并穿孔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9~79歲,平均(48.9±5.5)歲;其中急性穿孔性闌尾炎1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5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合并穿孔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小切口組采取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切口2~2.5 cm,切開腹膜,用腹部拉鉤提起腹壁,術者左手拉鉤對抗力向右牽拉腹腔,助手用拉鉤向左拉開腹腔,尋找闌尾,進行闌尾切除,常規對腹膜、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進行縫合,不縫皮膚。在皮內做1~2針橫“U”字縫合,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抗生素。對照組采取傳統的闌尾切除術進行治療。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小切口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間、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小切口組發生并發癥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其中腸梗阻1例,皮下氣腫1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闌尾炎作為普外科常見病,常用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既往通常選用傳統闌尾切除術實施治療,手術切口位置的選擇是機體右下腹的麥氏點,由于手術切口較長,很容易出現切口感染,術后疼痛感明顯,對患者的早日康復不利。
小切口闌尾切除術選擇切口約2.5 cm,皮膚用垂直褥式縫合只縫1針即可,但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只適合較年輕、腹壁較薄、皮下脂肪較少、闌尾沒有壞疽、水腫不厲害且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明顯患者。不然徒增手術難度,影響手術效果。而且能做小切口的一般都是單純性闌尾炎,炎癥較輕。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相比傳統闌尾切除術來說,具有非常多的優點:①手術切口較小,一般在2~4 cm,不會在患者身上留下較長的瘢痕,有效緩解了患者對于切口大、不美觀的心理壓力,而且小切口有利于愈合,降低了由于腹腔粘連引起的腸梗阻發生率。②手術恢復時間較快,大大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節省了住院的費用。③小切口有利于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采用絲線縫合較容易吸收,減輕患者拆線的痛苦,遺留的瘢痕也較輕。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小切口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切口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并發癥少、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少、住院時間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