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滕常勇
摘 要:維護黨中央權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成功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維護黨中央權威開展了一系列斗爭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加強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效維護了黨中央的權威,為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權威;實踐;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159-02
維護黨中央權威,即要求全黨服從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消除一切宗派主義、地方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維護黨中央權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從而為領導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一、維護黨中央權威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保證
維護黨中央權威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要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領導工人運動和創建無產階級政黨的實踐中,始終強調“權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恩格斯在《論權威》一文中指出:權威和服從不是由人的主觀愿望確定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教訓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巴黎公社遭到滅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權威。”[1]399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時就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開展黨的建設、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習近平曾指出:“維護中央權威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大、最根本的紀律,是黨凝聚隊伍、克敵制勝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在經受了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以及長征期間湘江戰役重創的慘痛教訓后,中國共產黨痛定思痛,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核心,逐步樹立起黨中央的權威。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策略和方針,并堅決貫徹執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勝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堅決維護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政令暢通,是黨領導人民群眾贏得戰爭的根本保證。對無產階級政黨而言,能不能維護領導核心和黨中央權威,能不能做到個人服從組織、全黨服從中央,直接決定著無產階級政黨的戰斗力。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就曾嚴厲批評個人主義傾向,他認為個人主義錯誤思想“完全從個人觀點出發,不知有階級和整個黨的利益”[2]85。延安時期,毛澤東強調:“要提高共產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以黨的利益為最高出發點,我們的黨才能隊伍整齊、步調一致,黨才能達到完全團結統一,才能實現革命目的。”歷史證明:只有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各項決策部署才能統一起來,一致起來,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就具備了前提條件。
二、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重要實踐
(一)遵義會議重塑黨中央的權威
黨中央的權威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領導革命走向成功的斗爭中積累而成的。鄧小平曾指出:“在歷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3]309土地革命時期,王明、博古曾長期把持黨中央,此時的黨中央有權無威、有威無望,只不過是共產國際遙控指揮中國革命的前沿陣地。“左”傾盲動主義、冒險主義等錯誤路線給中國革命帶來沉重的損失,特別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大部分淪喪,紅軍被迫長征,在經歷了湘江戰役后,紅軍銳減至三萬多人,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陷入了十分危險的境地。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毛澤東認真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向貴州進軍、變被動為主動的主張,并得到了中央軍委朱德、周恩來等多數領導同志的支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改組了黨的中央政治局,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后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最高軍事指揮小組。至此,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也標志著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形成。遵義會議后,在新的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擺脫十幾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掀開了歷史新的一頁,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也逐步樹立起來。
(二)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
早在三灣改編時,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由于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各項工作都圍繞軍事斗爭的勝利展開,因此,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統一指揮是維護和加強黨中央權威的重要基礎。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中共中央根據會師后的形勢,提出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此時新形成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面臨著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挑戰和威脅。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自恃掌握的兵力多,個人野心大大膨脹,不贊成中央的方針,主張南下并在軍中散布對中央的不滿情緒,甚至要求改組中革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面對張國燾不服從中央指揮、挑釁中央權威的行為,8月20日,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張國燾的錯誤主張,指出南下是“一個危險的退卻方針”。然而張國燾堅持南下主張,背著中共中央電令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黨中央,甚至公然另立中共“中央”,自任“主席”。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關于張國燾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責令他立即撤銷另立的“中央”,停止一切反黨活動。張國燾南下受阻,部隊傷亡很大,于1936年6月6日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至此,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徹底破產。中國共產黨一直是一個統一的、組織嚴密的黨,面對張國燾分裂黨的行徑,黨中央與毛澤東堅持了有理有力的斗爭,從而維護了黨對軍隊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也增強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
(三)延安時期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延安時期是中國時局大變動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極其復雜和惡劣的環境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并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在根本上得益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決捍衛和鞏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是這一時期黨的建設的重大任務。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里強調:“自由主義是一種腐蝕劑,使團結渙散,關系松懈,工作消極,意見分歧。它使革命隊伍失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政策不能貫徹到底,黨的組織和黨所領導的群眾發生隔離。這是一種嚴重的惡劣傾向。”[4]3601938年王明回到延安后,在根據地散布右傾思想,動輒以共產國際“欽差大臣”自居,無視黨的紀律,背著黨中央搞宗派活動,嚴重違背了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重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這一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則。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指出:“要求全體黨員和黨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統一紀律下面,團結起來,成為有組織的整體。”[5]594為了糾正“鬧獨立性”等宗派主義殘余,中共中央把反對宗派主義列為整風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毛澤東強調:“我們一定要建設一個集中的統一的黨,一切無原則的派別斗爭,都要清除干凈。要使我們全黨的步調整齊一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我們一定要反對個人主義和宗派主義。”[6]822為了解決根據地黨政軍民關系不協調的問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1942年9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建立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要求各根據地領導機關在實行政策及制度時,必須依照中央的指示。在決定含有全國全黨全軍普遍性的新問題時,必須請示中央,不得標新立異,自做決定。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正式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夠團結全黨的堅強的領導集體”[5]675。
(四)建立請示報告制度,維護黨中央權威
解放戰爭爆發后,隨著戰爭形勢的順利推進,許多解放區連成一片,許多城市也已解放或即將解放,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也日益發展壯大,到1948年,全國黨員數量達到三百多萬。在過去被敵人分割的戰爭分割環境下,黨曾允許各地保有一定的地方自主權,這是完全必要的,但隨之也產生了一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和地方主義、游擊主義傾向。這些都成為革命前進的障礙,而且不能適應即將領導新的國家政權的需要。1948年1月7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了《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規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書記負責(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每兩個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做一次綜合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該區軍事、政治、土地改革、整黨、經濟、宣傳和文化等方面活動的動態、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傾向以及解決辦法。”[7]1264同年8月,中央又發出《關于嚴格執行報告制度的指示》,督促報告制度的落實。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央關于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要求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具體規定區黨委、省委、軍黨委以至縣委和師(旅)團定期向上級請示報告,達到全黨全軍在方針上、政策上、行動上的完全一致。期間,黨中央采用嚴厲督促、轉批報告、綜合通報和個別指導等方法,促進制度落到實處,并對執行不力的黨組織和軍隊進行嚴厲批評。請示報告制度的確立,對于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進一步統一全黨的意志和紀律,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貫徹執行,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為奪取和掌握全國政權奠定了基礎。
三、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維護黨中央權威的基本經驗
(一)維護黨中央權威必須堅持黨的集體領導
一個政黨要有權威,首先要有科學決策的能力,而要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就必須堅持集體領導制度。黨的五大通過了《組織問題議決案》指出,中央應該實行集體的領導,從中央、省委以至支部。然而,在大革命后期緊要的關頭,陳獨秀壓制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的正確意見,繼續向國民黨妥協,以致革命失敗,共產黨損失慘重。土地革命時期,以王明、博古等人為首的黨中央能力有限,又過度強調中央集權,一味地推行共產國際教條主義的指示,特別是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拒絕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的正確意見,導致失敗,紅軍被迫轉移。延安時期,毛澤東充分認識到發揚黨內民主、堅持集體領導的重要性,毛澤東個人也發揚了很好的民主作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報告中透徹地闡述了民主與集中、發揮積極性與黨內生活民主化的關系,強調“必須在黨內施行有關民主生活的教育”,張聞天在《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與黨的組織問題》報告提綱中強調要“集體討論,共同決定問題”。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決定》指出:書記處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定之權。盡管毛澤東擁有最后決定之權,但縱觀整個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毛澤東從未使用過,即便是在面臨瞬息萬變的軍事決策時,毛澤東也是征求其他政治局領導同志的意見,確保決策的正確性。正因為很好地堅持了黨的集體領導,確保黨中央政策和策略的正確性,黨中央才更有權威,全黨才更加信服黨中央,自覺維護好黨中央權威。
(二)維護黨中央權威必須嚴明黨的紀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把紀律視為生命線。嚴明的黨紀,是我們黨創建、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是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基因”。維護黨中央權威既是組織紀律,又是政治紀律。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條紀律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這體現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和下級服從上級的指揮關系,是達到全軍高度集中統一,保證軍隊執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勝利完成各項任務最基本的紀律要求。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強調:“鑒于張國燾嚴重地破壞紀律的行為,必須重申黨的紀律: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一。”[4]528張國燾分裂黨的行徑、王明在延安自行其是,根源在于他們眼里沒有組織、沒有紀律、沒有中央。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抓住了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關鍵所在,始終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尤其是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建設,確保全黨在政治上、組織上、行動上的一致性,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基礎。
(三)維護黨中央權威必須反對一切派別活動
一切派別活動都是對黨的團結統一的破壞,嚴重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執行,嚴重損害了黨中央的權威,必須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革命戰爭時期,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分散的情況下,黨內、軍內曾出現過帶有小團體主義和宗派主義性質的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嚴重損害著黨的團結統一。在總結張國燾叛黨教訓時毛澤東曾指出:“拉攏私黨,組織小派別,結果叛黨而去,這是一個大教訓。鑒于張國燾的和類似張國燾的歷史教訓,在干部政策問題上,堅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風,反對不正派的不公道的作風,借以鞏固黨的統一團結,這是中央和各級領導者的重要責任。”[6]527在延安整風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反對宗派主義列入整風的重要內容,堅決根除一切派性,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毛澤東還號召全黨同志“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頭主義”。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對山頭主義、宗派主義的實踐,鄧小平曾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向全黨全軍提出要克服山頭主義傾向。經過延安整風,反對宗派主義,全黨達到了新的團結。這是我們打勝抗日戰爭、打勝解放戰爭的根本保證。”[8]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9.
[2]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5.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9.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