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寶瑩,趙 昕
(德州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山東 德州 253014)
德州市德城區水網經多年建設,通過實施骨干河道治理、河系連通、引水蓄水、城鄉供水、農田灌排、水系生態、水利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八大工程,構建起了防洪減災體系、供水保障體系、農田灌排體系、水系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水利信息化體系、水管理保障體系六大體系,實現防洪調度安全、資源配置合理、水系生態健康、綜合功能完善四大目標,建成一個“五水統籌、庫河相聯、引蓄自如、豐枯相濟、余缺互補、灌排結合、城鄉一體、管理科學”的德州市現代水網。
完善的現代水網體系想要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配套的管理措施必不可少,德城區在長期的現代水網建設和管理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適合德城區實際情況的現代水網管理體系。
通過行政、法規、經濟、技術和教育等手段,對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監督和調度,來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保護水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督促國民經濟各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科學合理地使用水資源,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最佳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成立了計劃用水辦公室,負責本區的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逐步推進水價改革,計劃用水水價“內外有別”,使計劃用水成為社會的內在要求。
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應用GPRS技術實現了河流流量的實時監測,可以隨時掌握河流水位變化,對洪澇災害的發生可以進行及時的預測,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受災程度等。例如河流管理局對馬頰河堤防進行全面整修,整治加固險工險段,配套維修部分建筑物,硬化馬才閘至朱家河段兩岸堤頂、其余河段右岸堤頂,通過逐段治理,使之達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標準和5年一遇排澇標準。同時建立嚴格的防洪預案,為減免洪澇災害損失預先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方案、對策,使防汛工作指揮有序,臨危不亂,責任明確,措施有力,防災有效。
創新了農民用水戶管理模式,實現協會的持續運行。以村為單位,成立農村用水戶協會。為規范完善協會運行機制,德城區在協會建設上推廣“3344模式”。通過實行協會“3344模式”建設,加快了協會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建設,增強了協會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影響力,農民真正認識到自己是灌區的主人,提高了節水意識,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收入,促進了協會的持久健康發展。
同時在用水協會的基礎上,為配合小農水工程的建設和運行,德城區率先恢復成立鄉鎮水管站,將原水利站從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分離出來,重新命名為水管站,實現了“三個獨立”,即:人員獨立、辦公獨立、經費獨立。同時,水務局成立農村供水管理辦公室,對口負責全縣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具體實施與管理。
對全區的輸水渠道等水土保持工程進行嚴格把關,輸水渠道采取渠道內工程襯砌,渠道兩側種植防風固沙林,林底種植狗牙根、紫羊茅等草本植物等方法。在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建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區進行規劃治理。同時大力推廣大力發展滴灌、微觀、小管出流等節水灌溉技術。
為改善城區生態工程較差的現狀,成立了以區水務局為主的水系生態建設小組,重點監督和管理城區的水系生態工程運行情況。同時實行地下水位、工程可供水量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預警管理,分別劃定不同級別的警戒線,制定和完善預警管理辦法,有效保護水資源。科學核定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提出水功能區排污總量限排意見,進一步完善水質監測網絡,未達到水質保護目標的水功能區不準新建或改、擴建排污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禁設置排污口。制定水系生態治理標準,堅持統籌規劃,保障和促進水系生態發展。
引導居民建立人水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樹立牢固的“愛水、惜水、節水”的理念并轉化為自發的行動;切實提高水利職工隊伍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水利工作的文化品位;加快發展水文化事業和水文化產業,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水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具有鮮明時代特征、行業特色和區域特點的水文化體系。
結合德州市“五大城市文化帶”和現代水網規劃建設,進一步做好水文化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實踐,不斷豐富完善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內涵,積極引導全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重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包括運河文化、燕趙文化、城區現代文化和科技示范文化等內容。
在經濟效益方面,有力地緩解了全市水資源緊缺狀況。在社會效益方面,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干流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防洪能力也大幅提高,達到100年一遇標準。在生態效益方面,通過攔河閘壩,汛期攔蓄洪水,非汛期對河道中下游進行生態補水,減少河道斷流現象的發生。現代水網是以科學的管理為保障,以先進的文化為引領,利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構建而成的具有保障區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系統。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應把水網管理擺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堅持統籌、科學、依法管理水網,加快建設農村現代水利設施體系,建設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加快推進灌區區間配套和節水改造,建立現代新型農田灌溉體系。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水生態惡化三大問題,全面提升水網現代化水平,以此引導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布局優化,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