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秀
(廣饒縣孫子文化旅游管理委員會,山東 廣饒 257300)
廣饒縣位于黃河三角洲南端,地處黃河沖積平原與山前沖積平原交迭地帶。全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7 947萬m3,地下水資源量為8 784萬m3,扣除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計算量為1 019萬m3,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571 2億m3。全縣現有中小型水庫12座、攔河閘壩12處、提水泵站104座,設計蓄水能力達6 000萬m3,提水能力120 m3/s,擁有橋、涵、閘等各類水工建筑物5 260座。廣饒縣境內的引黃灌區為麻灣引黃灌區,預備河、二干渠、三干渠橫貫灌區東西,閆家泵站是麻灣引黃灌區進入廣饒縣的樞紐工程,總提水流量30 m3/s,控制面積2萬hm2。
通過完善工程措施,發揮水庫、閘壩攔蓄功能,蓄住天然降水及河道上游來水,加以充分利用。廣饒縣小清河、支脈河為境內過境河流,均已建攔河閘蓄水,小清河一次性蓄水1 660萬m3,支脈河一次性蓄水1 480萬m3,蓄水增強了河水調蓄利用功能。2015年地表水控制指標為10 410萬m3,50%、75%和95%保證率下當地地表水可供水量分別為10 410萬m3、7 844萬m3和 5 518 萬 m3。
廣饒縣當地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匱乏,城市需水主要靠提引黃河水和超采地下水來滿足,目前水資源的開發能力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環境承載力。以礦化度小于2.0 g/L的淺層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作為地下水可供水量,廣饒縣地下水控制指標為7 280萬m3。
廣饒縣引黃灌區屬于麻灣引黃灌區的一部分,位于引黃灌區的下游,閆家泵站設計提水能力為30 m3/s,年均引水量為6 691萬m3。引黃濟青工程近年來由于采取多源引水方案,轄段內進行了蓄水保穩運行,每年提供農業用水100萬m3、華泰分洪河水庫400萬m3,綜合年引黃能力為7 191萬m3。根據有關規定廣饒縣引黃水指標為5 600 萬 m3。
廣饒縣現狀年可供水量23 290萬m3,其中,引黃河水5 600萬m3,占總供水量的24.0%;地表水(包括入境河道的客水)10 410萬m3,占總供水量的44.7%;地下水7 280萬m3,占總供水量的31.3%。
廣饒縣現狀年總需水量27 596.7萬m3,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為18 539.9萬m3,占總用水量的67.2%;林牧畜漁用水2 702.8萬m3,占總用水量的9.8%;工業用水4 256萬m3,占總用水量的15.4%;居民生活用水735萬m3,占總用水量的2.7%;生態環境用水1 363萬m3,占總用水量的4.9%。
從廣饒縣現狀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看出,在不考慮引黃供水的條件下,50%、75%和95%保證率的缺水率為35.90%、48.41%和56.34%。在引黃供水的條件下,供水有較大改善,各保證率的缺水率分別為15.61%、29.30%和37.24%。
2015年末廣饒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04 m3,低于山東省人均占有量水平,屬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不足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水資源將更加緊張,供需矛盾將愈發尖銳。
廣饒縣現狀采取地下水,一方面滿足縣區自身生活、工業用水需求,另一方面為東營市中心城東城提供直飲水水源,目前水資源的開發能力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環境承載力。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區不斷擴大,造成環境地質問題,海咸水入侵嚴重,河口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已經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全縣現有中小型水庫12座、攔河閘壩12處,但實際利用率并不高。水庫資源浪費嚴重,部分河道沒有進行疏浚,河道蓄水能力有限,無法有效攔蓄河道徑流,浪費地表資源的同時,也對下游防洪形成巨大壓力。
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嚴格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實現從粗放用水向節約集約用水的根本轉變,形成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利用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1)企業應提高污水處理工藝,對企業的排水進行深度處理,回用于企業生產,提高企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爭取達到零排放,減少新水量的取用。
2)農業要繼續實施麻灣灌區配套改造工程建設,加大末級渠系改造力度,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積極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管等技術,實施節水示范工程,提高用水效益,實現灌溉節水、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機統一。
3)生態環境用水應逐步由再生水替代,置換出新鮮水源,滿足城市生活、工業生產正常用水。
1)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東線工程根據華北地區及山東半島的要求,先通后暢,分期實施。根據有關規定,廣饒縣引江水指標3 500萬m3,將是廣饒縣滿足供水缺口的主要水源。
2)實施地表水源增容蓄水工程。在保障東南部鄉鎮工業用水需求前提下,對工業用水水源進行置換,實施區域引黃供水工程。對現有水廠實施升級改造,合理規劃新建水廠,提高水廠供水保證率,實現縣域內多水源聯合供水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
3)積極推進非常規水利用,加大再生水廠規模,合理利用再生水;配套完善主要道路兩側雨水收集管道及雨水泵站等設施,進行雨水資源利用;合理利用微咸水等以補充廣饒縣水源不足問題。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科學規劃和統籌實施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努力實現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功能。通過加強規劃建設管理,構建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治理體系,實現城市生態發展的良性循環。
根據海綿城市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河道生態化建設和綜合治理,加強對河道河底及邊坡的改造,吸納污染物,全面提升河道生態化水平,對骨干河流、溝渠進行植樹綠化,積極推進生態水系工程建設以及有利于維護廣饒縣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其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