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昆平,高 原
(1.東平縣老湖鎮移民辦,山東 東平 271511;2.青島鴻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555)
東平縣是山東第一大水庫移民縣,全縣水庫移民24.5萬人。2014年,東平縣被納入第一批全國移民避險解困試點縣。東平縣統籌實施異地扶貧搬遷與產業扶貧,確保貧困群眾住有安居、富裕樂業,庫區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一是“雪中送炭建社區”,著手解決特困移民的現實困難,建設移民社區解決住房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二是“從長計議建園區”,著眼考慮特困移民的長遠發展,確保避險搬遷移民擁有足夠的生產資源與發展空間,采取生產扶持、培訓就業等措施,提高移民生產經營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為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截至2017年11月,東平縣共已投產或正建設的“兩區共建”產業項目共有22個,其中建成運營17個,正在建設5個,另有朝陽莊現代農業開發等一批項目即將開工建設。22個項目中,加工制造類項目14個,文化旅游類項目4個,農業類項目4個。經過深入分析,“兩區共建”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各社區注重發揮土地、資源等優勢,在社區周邊1.5 km之內規劃建設1~2處特色產業園區,并且選址交通便利,方便群眾就近就業。同時,策劃入駐園區的項目大多為群眾認可度高、就業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產業項目。截至目前,產業聚集度較高的特色產業園區主要有2個。
移民避險解困社區中,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社區閑置勞動力多為留守婦女和老人。各社區將就業帶動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兩區共建”產業主攻方向,重點解決有勞動能力、勞動意愿的留守勞動力就業問題。目前,17個已投產運營項目中,安置勞動力在50人以上的項目占到10個,集中在加工制造類項目。
吸引外商到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鄉鎮、農村投資興業,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必不可缺。各社區在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整合上級扶持資金和財政資金,在廠房車間、基礎設施、前期生產設備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建成后租賃給企業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企業前期投資成本。22個落地項目中,均不同程度地整合了上級扶持資金,涉及移民、南水北調、扶貧、旅游等方面,部分項目廠房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全由財政投資,外商進駐即可生產。
“兩區共建”實施以來,各鄉鎮街道普遍存在“重工程、輕產業”思想,對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遠遠落后于對工程建設的重視程度,產業項目推進速度滯后于社區建設進度。目前,全縣移民避險解困一、二期工程接近尾聲或部分竣工,但目前運營和在建的產業項目僅有22個,部分社區產業項目仍停留在規劃或洽談階段,距離社區、產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的設想仍有差距。
目前,除昆山生態旅游度假區、老湖鎮水利扶貧產業園外,大部分社區周邊特色產業園區停留在紙面上,現有項目較為分散,難以共享基礎配套設施,尚未形成產業集聚發展優勢。
從22個投產、在建項目看,產業發展層次普遍偏低。14個加工制造類項目中,11個屬于服裝、制帽、網繩加工類項目,其余王臺新源工具等3個項目,只有盛世長青電纜廠屬于先進裝備制造類項目,產品附加值較高。4個文化旅游類項目中,除昆山生態旅游度假區外,其余3個項目經濟效益和就業帶動力尚未顯現。4個農業類項目仍是傳統的設施農業和傳統養殖業。
“兩區共建”產業項目利益聯結模式仍以帶動群眾就業增收、貧困戶脫貧和增加村集體收入等方面,財稅貢獻能力較弱。目前,投產運營的17個“兩區共建”產業項目中,產生稅收貢獻的有王臺新源工具廠、龍威警用裝備制造等6個項目,除王臺新源工具廠2016年實現稅收80萬元、2017年有望突破100萬元外,其余項目預計2017年稅收均達不到100萬元。
移民避險解困工程、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產業發展受制于建設用地指標短缺。移民避險解困工程中,老湖鎮所有社區舊村拆遷土地均保留建設用地性質用于發展產業,其余社區均計劃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償還融資貸款,舊村拆遷復墾土地性質恢復為基本農田,不能建設廠房,只能發展農業種養類項目,項目所需土地仍未解決。
建議將“兩區共建”作為單獨考核項目納入科學發展觀考核體系,參照全縣重點項目考核出臺具體考核辦法,定責定量定效,激發各鄉鎮街道推進“兩區共建”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整合用好移民后期扶持、扶貧項目等專項扶持資金,集中投放到產業園區,避免資金分散使用。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利用上級扶持資金成片規劃建設現代化產業園區和標準化廠房,采取財政資金入股、租賃等形式,提供給外商使用,降低企業前期投資成本,持續優化招商引資環境。
“兩區共建”涉及6個鄉鎮街道中,部分社區臨近工業園區,在資源、區位、產業上各有優勢。建議站在全縣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大格局中審視“兩區共建”產業發展,在抓好社區周邊新上項目和項目擴規的同時,充分對接現有產業發展規劃。一方面,將沿湖鄉鎮街道“兩區共建”產業項目納入“東平湖百億產業計劃”統一規劃,科學論證新上生態漁業、文化旅游、觀光農業、臨港經濟、加工制造等高效產業項目,避免項目重復建設和資源資金浪費;另一方面,充分對接濱河新區臨港經濟區、經濟開發區銀山工業園、接山鎮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老湖水滸影視小鎮、銀山東平湖生態旅游小鎮建設,在產業規劃、基礎設施配套、招商引資、政策資金扶持等方面統籌共享。
最大限度地發揮好舊村拆遷土地,對破解“兩區共建”產業發展用地制約至關重要。建議各鄉鎮街道在推進舊村拆遷和土地復墾工作中,統籌考慮融資貸款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留足產業發展用地,滿足未來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土地需求。
移民群眾搬遷入住后將實現由“移民”到“居民”的轉變,逐漸擺脫原有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活成本有所增加,就業觀念亟需轉變。建議整合人社、移民、農業等領域培訓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旅游管理、烹飪技術、家政服務、服裝加工、電子商務等多層次、多專業的技能培訓,讓移民掌握實用技術,發展產業項目,增強致富本領,促進自主創業,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和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