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緒偉
(德州市水利局河道工程管理處,山東 德州 253014)
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投入的加大,德州市水利事業進入了新的蓬勃發展期,從而使防汛工作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然而在各項防汛工作逐步完善、有效推進的同時,防汛搶險隊伍(專業隊伍、群防隊伍等)的建設相對滯后,與原來相比進展不大、有待提高。
早在2006年1月,國務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并頒發了《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其中對搶險隊伍建設做出了明確規定。以后各級地方政府及流域主管單位也先后出臺了有關法規、條例。
1)地勢平緩、重點防御工程多。德州市地處廣袤的華北平原南部,屬海河流域;境內的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河(簡稱三干流)以及恩縣洼滯洪區等,都是重點防洪工程;黃河、漳南衛河分別南北相依。其中黃河流經市南端,河道長63.4 km,是著名的地上懸河,防洪水位與背河地面之高差有10 m以上,古有害河之稱;漳衛南運河流經德州市6個縣(市、區),部分穿市區而過,河道總長316.6 km;恩縣洼滯洪區是漳衛河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大蓄洪庫容7億m3,最高水位24.82 m,最大淹沒面積325 km2,涉及武城縣5個鄉鎮,15萬人;三干流流經9個縣(市、區)堤防長645 km,沿河共有大中型攔河壩19座,調水閘1座,排澇涵閘200余座,險工險段24處,其長度16.34 km,薄弱段36處。
2)降水和洪水特征。德州市大氣降水呈明顯季節性,豐枯交替、連旱連澇。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并且豐枯周期性變化比較明顯。一年中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47.6 mm,其中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6.0%,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0%。由于年降水量相對集中,夏季暴雨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河道洪水主要由上游河道來水及當地暴雨所形成,由于地處平原(地面坡比1/8 000)河道流域坡度緩,洪水漲落比較緩慢,上游漲洪一般2~4 d,中下游漲洪一般5~10 d,如遇到連續暴雨,易形成復試洪峰或連續洪峰,從而造成洪澇災害。漳衛南運河的洪水主要是上游河道來水,受上游省市的地形地勢影響,洪水水勢急促。每次行洪,都使市各級政府及兩岸百姓高度緊張。
3)洪澇災害情況。德州市是水旱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地區。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從1840—1948年的109年中,共發生旱災57年,澇災57年,洪災51年。除去旱澇同災61年,實受災害年份104年,占95.4%,所以歷史上稱德州十年九災是有過而無不及;1949年至今,發生洪澇災害30多次,較大洪澇災害10多次。2010—2016年6年間發生3次特大暴雨,強度之大影響范圍之廣均為歷史罕見,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財產損失。
防汛搶險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具有綜合性、社會性等特點,需要多部門協同、多單位合作;應按照“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進行。因此專業搶險隊伍(由轉移技術隊和激動搶險隊組成)與群眾搶險隊伍(由常備隊、后備隊等組成)的常態化訓練尤為重要。在《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中規定:防汛抗旱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十幾年來,由于領導的更替,重視程度不盡相同,專業搶險隊時而演練時而中斷,即便演練,有時也如同走過場,表面意義大于實質意義,群防隊伍很少組織演練。
受氣候影響,近十幾年來,德州總體上旱多澇少,河道上游大的行洪較少,防汛專業隊伍參加防汛搶險實戰少,經驗不足,對檢查方法、各種險情的預兆及處理措施不十分清楚,基本技能不高,關鍵時刻缺乏獨立的、專長的實戰能力。
由于常規技術培訓和演練較少,使用新裝備不多,搶險能力不具特長,技術含量低,時常沿用過去的傳統搶險方法,效率低,一旦真的險情出現可能貽誤戰機。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村人力資源布局和用工方式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人員數量少且年齡大,很難滿足急難險重的抗洪要求。
2005年以來,國務院、省政府,對防洪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尤其2010年以來,國家加大了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省防指加大了防汛物資儲備力度,如:救生器材、搶險機具、通訊材料、水文測報器材等,德州市的搶險物料也得到了相應補充,然而組織防汛搶險隊演練的投入卻少之又少。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山東省《關于加強全省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加強落實。
為提高全市防汛隊伍的實戰水平,立足于“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市防辦或同省級單位一起,單獨或共同出臺剛性文件規定,形成諸如每年的汛前檢查、汛前開動員會一樣,將防汛演練程序化;也可借鑒其他省、市經驗,結合德州實際,每一年或兩年內,安排某一時間段或天,為市“防汛演練周”或“防汛演練日”將防汛演練制度化,使廣大干部群眾形成共識,以提高防汛演練的連續性和持久性。
防汛搶險是政府的責任,具有公益性政府職能,因此,由政府主導建立的搶險隊伍所需資金主體來源應是財政性資金,主要保障與搶險職能相關的部分如:演練人員補助、設備經費、培訓演練經費等。在市場經濟下,只有財政經費得到保障,才能使防汛隊伍尤其群防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長久性、可持續性。
加強防洪搶險知識宣傳、強化群策群防、推行全民防洪。利用“中國水周”、“世界水日”等活動,印制防洪搶險專業知識宣傳資料并發放給人民群眾,在新聞媒體、報紙、網絡上專題刊載防洪搶險的有關知識和切實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提高人民群眾防洪搶險意識和防洪搶險能力。
群防隊伍是防汛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都是生活在沿河鄉鎮的青壯年,地形熟悉、身體強健,對惡劣天氣和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通過政治學習、思想引導,提高他們的大局意識;通過經濟補償,使他們想參加、愿意參加到群防隊伍中,以提高防汛隊伍的整體實戰水平。同時,繼續按照軍事化編制組建防洪搶險隊伍,并登記造冊,簽字備案,以切實將德州的防汛工作做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