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武
摘 要:原著?教材?現實“三位一體”教學法,旨在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夯實學生理論基礎;要求老師把教材內容與原著基本原理結合起來,深化學生對理論寬度與深度的把握;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交流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增強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若教材內容與經典原著相分離,就會缺乏理論的淵源;若理論與現實相脫離,就會失去理論的價值與魅力。實踐證明,在《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教學中,原著?教材?現實“三位一體”教學法有著比較好的實效性。
關鍵詞:“三位一體”;經典原著;教材內容;現實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1 — 0012 — 03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現實問題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1〕可見,原著·教材·現實“三位一體”教學法是實現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其具體要求:一是要求依據教材內容,精選相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讓學生認真研讀、切實加強學生的理論基礎;二是要求把教材內容與原著基本理論結合起來,教師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闡釋教材內容,加深學生對理論寬度與深度的把握;三是選擇一些社會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討論、交流、辯論,提高學生運用理論能力。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教學實踐,原著·教材·現實“三位一體”教學法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閱讀經典原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當前,高校一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他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空洞無用;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奧、晦澀難懂。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平時幾乎不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教學模式陳舊,無法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求學生閱讀經典文本,加強理論基礎,激發學習興趣。對于《原理》課而言,教材內容源于馬克思主義文本,其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方法論在原著中都有詳細的闡釋。學生沒有閱讀經典著作的知識積累很難明白理論的本真意義,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內容,精選相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求學生認真研讀。
首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每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承擔的課程不一樣,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精選一部分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要求學生去閱讀。《原理》課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可選擇一些對原理的概括比較集中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去閱讀,如,《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辯證法的要素》、《實踐論》和《矛盾論》等著作。通過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學生在遇到相關的理論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在《緒論》中講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內容,讓學生去讀《共產黨宣言》,從“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質和整體特征” 〔2〕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發展、完善的過程;在第二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涉及到“實踐”這個核心概念時,對“實踐”的理解,學生去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毛澤東的《實踐論》,從“實踐”這個概念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經典著作,就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閱讀欲望,激發其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熱情。
其次,要求學生“追本溯源”式去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思想政治理論教材只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疇以及原理的簡略的闡釋,而這些基本概念和范疇以及原理都是源于馬克思主義文本,如若學生對文本不清楚,僅從孤立的概念和范疇去理解,就會導致對概念和原理的錯解,或者一知半解,無法真正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就《原理》來說,馬克思經典文本是該課程內容的本源,教材體系的構建完全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就是說,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原著中都有詳盡的闡釋。因此,學生要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能斷章取義,望文生義,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概念及其原理的本真涵義,才能對教材內容有著非常熟悉的了解。正如恩格斯所言:“我請您根據原著來研究這個理論,而不是根據第二手的材料來進行研究……這的確要容易得多” 〔3〕。如果學生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是為了“應付差事”、完成任務,不是為了尋章摘句、“裝點門面”,而是確實依據經典文本對教材內容加以理解。這樣有利于增強《原理》課的教學效果。
再次,要求學生在領悟“科學方法”中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科學方法源于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科學方法。學生只有走進原著,深耕文本,才能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和思辨智慧。《原理》課教學,教師不能只強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關鍵是知其用。如,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發展規律》講到“辯證法”這個核心概念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辯證法,建議學生去閱讀《辯證法的要素》和毛澤東的《矛盾論》相關章節,通過閱讀和品悟,自覺養成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社會現實問題;再如,馬克思《資本論》是辯證法完美地運用,可選取部分章節讓學生閱讀,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和豐富自己思維方法的過程。馬克思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和革命的。”〔4〕學生在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同時,逐漸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方法進行思考,使學生感覺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無盡魅力。
二、原著融入教材,增強教學的吸引力
如何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發掘思想政治理論教材的源流,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思想政治理論教材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原理》課教學中,教師要找到原著與教材的“耦合點”,使教材與原著相互印證,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原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教材:一是要將原著的歷史背景融入教材;二是將經典著作的論證材料融入教材內容;三是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史融入教材內容。這樣有益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教學吸引力。
其一,將原著的歷史背景融入教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原著的歷史背景,有利于強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準確性、歷史性和趣味性。我們現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都是“簡約”化的讀本,教材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壓縮版和凝練版。因此,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教材往往忽略了對某一觀點提出的歷史背景。因此,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在《原理》課教學中,如果要想學生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必須回到馬克思經典文本,在講解歷史背景中,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著更好地掌握。例如,在講到第一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這一唯物史觀命題時,可以結合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文本中內容:“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在歷史背景中闡明馬克思新唯物史觀的產生,源于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顛覆和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揚棄。由于唯心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只是對社會生活抽象的理解,而不是從實踐中對生活本真意義的把握,無法揭示社會的本質規律。還原歷史真實,從而增強學生的親切度, 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其二,將經典著作的論證材料融入教材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以理服人”,理論魅力在于經得起推敲,經得住論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增加原著論證材料,使得思想政治理論更有“立體感”。因為,經典著作不僅包含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同時也包含了經典作家對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生動而深刻的論證過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中的理論闡釋,而要通過經典著作中經典作家的論證來印證教材的內容。《原理》課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第五章“剩余價值生產”時,可以結合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大量論證材料,對貨幣如何轉化資本,資本如何剝削雇傭工人勞動以及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學生在論證中清楚地明白資本的本質以及資本家如何攫取剩余價值,并對剩余價值理論有著全面系統地掌握。通過融入文本中的論證材料,不僅印證了教材的內容,而且由于深入到原理的論證過程,從而使學生更加堅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
其三,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史融入教材內容。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貫穿原著材料,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中闡明相關原理,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歷史感”就顯得十分必要。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過程與生命歷程的統一,也是不懈追求真理與價值的過程。因此,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有益于學生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解。在《原理》課教學中,當講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章節時,教師對馬克思為何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要進行思想史的梳理,使學生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內容與實質有著更好的把握。自《萊茵報》至《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從黑格爾理性“遐思”轉向了對現實生活關注,從純粹哲學思考轉向了對物質利益考察,從唯心主義轉向了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了共產主義。通讀馬克思早期文本,不難發現,馬克思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經濟事實”的揭示,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這樣使學生很自然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貨幣、資本、剩余價值進行探究,去揭開資本主義神秘的面紗。正如馬克思所言:“當我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6〕通過教師把馬克思主義思想史植入到《原理》課中,讓學生既接觸經典文本, 又深化對教材的理解。
三、直面現實問題,增強學生理論運用能力
思想政治課教學切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而是立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做到有理有據。在《原理》課教學中,教師要敢于直面現實問題,要在課程中引入學生共同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教材內容與經典著作的理論,對問題加以分析與解決。正如鄧小平所言:“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7〕可見,這種教學模式能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確立學生共同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社會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許多學生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組織安排,精心選擇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例如,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發現,一些學生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現錯誤理解。主要表現為一部分學生認為當前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還在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是否取得最后勝利;當代中國階級發生了很大變化,是否意味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及其階級分析法過時,甚至一些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用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同理想“幻滅論”等錯誤論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回避和繞開這些問題,要敢于直面社會現實問題,選擇這些學生共同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第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社會現實問題展開討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與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因此,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搭建好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交鋒、交融的平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理》課教學,始終不能脫離實際,而是聯系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如,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用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錯誤論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析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世界重新認識馬克思《資本論》的當代價值;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等,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價值,對“無用論”、“過時論”進行了有力的駁斥。對這些問題做出科學的回答。這樣使學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和錯誤的認識,激發了學習熱情,進而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第三,引導學生在討論現實問題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運用,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確立馬克思主義立場,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原理》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上認識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問題。在分析問題中,教師要認真總結學生的相關觀點,指出學生認識中存在的問題,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資源闡述自己對于所探討問題的觀點,同時對相關觀點進行點評,并解答學生們的疑問。通過上述討論交流式的教學環節,學生由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對主動探究知識,通過這種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實問題相結合交流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們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所在,激發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熱情,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N〕.人民日報,2001—05—14(1).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3.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l.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