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
摘 要:鄧小平農村改革和社會調查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思想,對于我們在改革和建設過程中了解中國農村具體實際,對當前中國社會的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出發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在改革的過程中著重強調以農業為基礎,推動農村改革,提出的“兩個飛躍”思想為農村改革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鄧小平社會調查和改革的思想為解決當時中國農村面臨的重大矛盾和問題以及中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和方法,對于解決農村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調查;農村改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1 — 0073 — 03
一、鄧小平對農村改革進行社會調查的背景
隨著二戰的結束,整個世界的格局出現了緩和的局面,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時代主題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亟需發展。鄧小平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繼承了毛澤東關于社會調查研究思想,并經過深入的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①進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全面改革的思想路線,更加重視社會調查研究,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而為農村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礎。
二、鄧小平的社會調查與農村改革
鄧小平進行社會調查就是為了更清晰的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將實事求是的思想始終貫穿于社會調查和改革的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農村改革的實際相結合,通過調查和研究進一步解決農村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研究問題產生的根源,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快速發展。
(一)農村在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濟方面。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況,盡管我們通過努力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落后的農業基礎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業并沒有隨著國家工業體系的建立而發展起來。
第二,制度方面。計劃經濟體制價格不反應供求關系和價值,國家每年對此給予大力的財政補貼,而國家對農民的統購糧食給予的定價過低導致農民在生產了糧食之后由于訂購額較高無法完成任務,糧食供應自理,每年收入不斷減少。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對于城鎮居民做到了老有所養,由國家發放退休金,居民的看病配藥都有國家負擔。而農民在養老醫療方面則由子女家庭承擔,在這樣的城鄉二元結構下,難以真正做到城鄉一體發展。
(二)農村改革思想的發展歷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圍繞調整生產關系的問題開始積極探索農村改革的發展道路。60年代初鄧小平對于農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如何恢復農業生產的問題。1961年開始鄧小平就開始思考農村工作如何開展,他指出我們干部要接受群眾的監督,農村合作社要實行民主管理,做好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當地的生產大隊的干部要實行民主選舉等,在1962年的《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中指出農業的政策就是要調查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用工業支援農業的發展。哪種形式有利于調查農民的積極性和農業的發展就采取哪種方式。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響,鄧小平的農業思想也沒被重視。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未來提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得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①,對于農村改革提供了借鑒,為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政策和經濟上予以了保障。在隨后的改革中鄧小平深感農村改革的緊迫性,主張放寬農村政策和經營自主權,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此外,在發展的農業的過程中還要使生產隊對生產負責、農民對生產隊負責。鄧小平針對農村改革提出的兩次飛躍思想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思路,也是鄧小平關于農村改革思想成熟的體現。
(三)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舉措
第一,經濟方面:改革之初-廢除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鄧小平通過深入農村進行社會調查了解農村的現狀,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農村建設,抓住農村改革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從實際出發反映客觀情況,提出了改革必須從農村開始。1990年3月鄧小平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②鄧小平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③
改革深化:農村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恢復供銷社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鄧小平根據對農村調查的情況指出要恢復供銷社的工作,通過政策扶持的方式支持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進一步支持家庭副業的開展,采取單獨核算工人報酬等方式,對生活困難群眾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這些成功的經驗與鄧小平進行的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是息息相關。
撤銷人民公社,打破政社合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人民公社是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鄧小平指出“人民公社制度的試驗也不那么理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點與我們農村目前很低的生產水平不相適應”④。他提出“政社分開,這件事情要做,不能太遲”⑤。1983年國家開始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1983年10月出臺的《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鄧小平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⑥。199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的頒布為鄉鎮企業的合法地位奠定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對于發展鄉鎮企業、穩定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制度方面:城鄉結構一體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城鄉流動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成為城鎮人口,一方面城鄉流動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向農村傳播。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五年計劃后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的農村人口,全國基建規模的擴大促進了非正常農村人口的流動。隨著改革開放后,1982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疏通城鄉商品流通渠道擴大工業品下鄉的決定》開展商品分工、城鄉通開的新體制。1985年《關于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確定了城鄉戶籍流動的管理制度,確定了各種勞務政策。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城市和農村勞動者在就業方面要實現平等待遇的制度,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對于農民就業方面提供了更為完整的政策。
第三,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治理方式發生新的變化
我國農村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農村逐步建立起雙層經營的體制,改變了“以糧為綱”的經濟模式,開始向農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調整農作物的比例,因地制宜的抓農業建設。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對農業的發展始終堅持調查研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因地制宜的發揮地方優勢發展農業。
第四,依靠科技發展現代化農業,促進生產力發展
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還是依靠科技來發展農業,通過科技和教育來解放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解放了農民的人身和思想,因勢利導將農村改革工作深入推進,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鄧小平在對中國農業現狀進行分析時指出“農業文章很多,我們還沒有破題。這里講的沒有破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科學技術”。①通過實行科技興農,我國農村經濟從1979年到1984年農業總產值、糧食產量到實現了大飛躍,通過科學技術使人們的生活富起來了。
三、鄧小平社會調查對農業發展的現實價值
(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理論
我國的農村改革的思想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實踐活動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改革理論。在改革中鄧小平始終以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為原則,在總結了我國建國以來在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經驗教訓,鄧小平在六十年代初提出了生產關系的形式不要拘泥于條條框框,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在解放思想的環境下改變不適應農村發展的生產方式,從而促進農業改革的進程。1978年鄧小平在重新調整了生產關系后提出了建立家庭聯產承包制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是對馬克思列寧關于農村體制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的農村改革較之馬克思列寧較為徹底,他的改革涉及到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在改革的范圍和力度上較為全面。
我們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是為了更好的發現農村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指導實踐活動。鄧小平在面對農村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創新性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改革實際結合。鄧小平的農村改革的思想是對馬克思關于農村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提出了“超出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②這是基于馬克思對整個社會關于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思考的結果。毛澤東提出了要將農業和工業發展并舉,加強農業科研和人才的培育,走出一條科技興農的道路。鄧小平在繼承了馬克思關于農村建設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們要克服困難,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要從恢復農業著手。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③
在農村改革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為中心,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和積極性,經常性的深入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和研究,對于我們進行農村生產、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的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城市改革的步伐,進一步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鄧小平南巡講話對當今農村改革的影響
鄧小平關于農村改革的思想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以民為本的思想。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對中國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尤其是對農村經濟進行改革指明了方向。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科學的分析了當前國內形勢,回答了困擾我們多年的思想認識問題,科學的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改革開放要大膽嘗試,不要怕出錯,出現問題抓緊時間整改,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定走發展的道路等一系列思想,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農村的基礎性地位,加大對農民、農村的財政補貼,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繼續堅持鄧小平的農村改革理論,引導和鼓勵農民通過科技積極生產,始終堅持發展農村的生產力,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多種經營模式,實現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生產經營的機制,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和市場化規模,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為我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參 考 文 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355-382-238-23.
〔2〕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2013.
〔3〕鄧小平與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莫志斌.鄧小平與毛澤東-說不盡的世紀兩偉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5〕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909-767.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85.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