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
摘 要:“大學生村官”政策是中國的一項重要農村政策,是國家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具體措施。在鄉村治理背景下,作為中國農村基層政治的“新中心”——大學生村官,應更好更快地融入鄉村、構建人格權威、發展權威和組織權威,形成有效的權威機制,從而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關鍵詞:鄉村治理;大學生村官;權威;構建研究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1 — 0076 — 03
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家并未實現對農村的治理和權威塑造,農村的權威往往需要依靠土地和血緣關系來建構。因此,國家治理與鄉村自治的關系核心在于,如何處理國家權威與鄉村本土權威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失衡,往往會導致國家陷入動蕩與紛亂。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采取了群眾路線方式,在鄉村內動員鄉村的積極分子,在村外將黨的干部下派下來,在二者的結合下,以政治動員的方式構建國家在鄉村中的權威。但是,這種權威雖然有利于國家對鄉村的滲透和控制,卻易于堵塞政治上下層之間的互動,形成政治僵化,乃至為社會動蕩提供了某種基礎。目前,中國的鄉村社會依然具有熟人社會的底色,在社會的急劇變革與轉型中,既有的本土權威資源在流失,而外來權威則缺乏與村民的利益關聯和情感互動,顯得較為僵硬,難以實現對鄉村的有效治理。所以,在新時期國家下派的具有外來個體性質的大學生村官如何在鄉村中構建自身權威,對于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有效實現多維度精準扶貧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連云港市大學生村官為研究對象(文中所舉實例皆為調查尋訪案例),嘗試性地對大學生村官當選上村干部前后的行為進行調查和剖析,探究其是如何獲得農村權威,從而構建大學生村官的鄉村權威機制。筆者將大學生村官的鄉村權威劃分為三個子權威,即人格權威、發展權威和組織權威,并將三個子權威的界定和構建機制總結如下:
一、人格權威的樹立——鄉村施政方式的有效改變
人格權威是因崇尚個人人格魅力而獲得的一種權威,大學生村官的人格權威
構建機制必須基于崇尚個人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為是建立在扶弱救困、公平正義和敢闖實干基礎上的。
傳統的中國鄉村是一種“半封閉”的基層組織,他們不關心王朝的更替演變,不在乎外界的動亂紛爭,他們只關注自己村莊的邊界與自己土地的邊界,有其特定的“自己人認同”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鄉村的準入機制,外人是很難融入村莊日常生活中的,嫁到村里或入贅幾乎是外來者融入村莊的唯一途徑。
村民自治實施以來,村兩委中擔任職務的基本上是鄉村中的人,因此其權威認同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有利條件。大學生村官政策是新時期由國家倡導的一項服務基層和農村的政策,其行為主體即大學生村官相對于鄉村來說是一個“外來者”,很容易引起村民們的警惕與排斥。如何取得村民們的認可與接納就成了村官所面臨的首要問題。筆者調查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大學生村官剛到村莊中時,還是已經當選上村干部后,都要面臨來自村民的排斥的問題,也都必須去面對和解決該個問題。為了能讓自己真正融入村莊,獲得所有村民的接納,在剛到村莊中時,村官應多方走動,盡己所能地幫助村莊中的弱勢群體,多處奔跑爭取到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在政策扶貧、信息輸送、技術培訓等方面使村民獲得好處和利益。在當選村干部后,村官還是會面臨村民接納的問題,這里他可以通過一些解決村民糾紛、處理村民矛盾等方式化解部分村民對他的排斥,較好較快地融入了鄉村。
如何突顯人格權威?
對于一個外來人員來說,順利融入一個相對封閉的村莊是一個比較有挑戰性的事情。大學生村官初來乍到,起初是不被村民理睬的。通過一些交流,被部分安排了類似“補辦結婚證、修理壓水井”的小工作。面對這些小工作及其反映出的自身價值被貶低的狀況,大學生村官沒有氣餒,而是積極發現村民的需求,努力給寒冷中的鄉村帶來一絲溫暖,最終獲得了村民們的認可。其中,他的行為既有使那些少數群體受益的,也有使大多數村民受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大學生村官在村中正向行為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在碰面時與其打招呼,有的稱“小X”,有的稱“文化哥”……村民開始越來越接納他作為村中的一分子,視作“自己人”。村官的努力,贏得了村民的掌聲,拉近了和村民之間的距離,走進了村民的心里。在不斷的實踐中,大學生村官的扶弱救困、公平正義和敢闖實干,使之逐漸成為村里的一份子,一個讓大家信任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村官展現出了強大的人格魅力,并因此獲得了一種“人格權威”。
二、發展權威的明確——鄉村生產方式的有效改變
發展權威就是大學生村官因發展村莊經濟并進而帶來村莊政治的發展而獲得的一種權威,所以要想構建發展權威,村官就必須帶領村民們發展經濟,并在此基礎上給村兩委的工作注入某種新鮮的活力。
大學生村官初步融入村莊的行為,使部分村民受益了,然而“小惠未編,民弗從也”〔1〕,若想要大多數村民接納自己,必須建立能夠惠及更多人的行為機制,即能夠帶領村莊實現發展。為此,大學生村官因地制宜,從發展村莊種植業等方面入手,希圖以此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如蘇北某地大學生村官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首先嘗試發展印字西瓜,盡管這項舉措由于某種原因后來沒有得以推廣,但它畢竟是大學生村官首次改革村莊傳統種植業的一次嘗試。在西瓜上印字的嘗試后來在一次西瓜比賽中登上了報紙,村里人看到后,對大學生村官紛紛表示了夸贊。之后,經過多次的討論與外出考察,大學生村官拿定了種大棚蘑菇的辦法,第一年就盈利9萬多元,由此拉開了帶領村民改革傳統種植業生產方式,變革村民農業生產原料的購買機制,豐富種植農作物的品種,幫助改善灌溉工具,以各種方式提高村民的種植技術,還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建立了農作物的整體銷售渠道,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由此帶領村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如何構建發展權威?
在大學生村官到來之前,落后的生產方式使得村民日常生活很閑散,“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幾乎不需要與任何人探討種地的任何技術,而且小麥與西瓜相對比較好打理,花費時間不多,村民對土地沒有太多的“期望”,干群關系一般,村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高,村容村貌也因收入過低而顯得落后。隨著大學生村官新的生產方式在村莊中的推廣,村民們從土地當中得到了比較高的回報,對農業的積極性提高了;由村官引導的技術學習風氣給干群關系增添了粘合劑,村民更加關心村莊政治,政治參與度増加;較好的收入以及爭取來的上級政策也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大學生村官通過帶領村民致富的過程,以新的生產方式為工具或載體,激發了村莊的活力。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過程中,大學生村官通過發展村莊而獲得了發展權威,這種權威的獲得機制可分為兩步。
(―)打開農村與外界生產方式的聯系
落后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導致鄉村沒有開展新的農作物品種的種植,狹窄的視野更使新作物的種植變得不可能,更不必提構建統一的銷售渠道了。大學生村官的到來給村莊帶來了開闊的視野,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許多可能的發展軌跡。更直接地講,村官給村莊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包括統一提供生產原料,多元的作物種植方式,機器的灌概技術,系統的種植技術和統一的銷售渠道。也即是說,大學生村官打破了舊有的生產方式模型,打開了鄉村與外界生產方式的聯系,使新的生產方式在鄉村成了可能。
(二)創建利益的分享分配機制
實踐中,大學生村官沒有采取其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承包農民的土地,再雇傭農民在其自家地里種植管理農作物,將農民變成一個純粹的打工者。相反,村官僅僅是給村民們提供某種必要的技術援助和新的生產方式的協助,這樣就創造了一種村莊與村民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能夠讓村民從農作物的種植當中獲得更多的收益,激發村民的種植熱情和務農活力。
三、組織權威的獲得——鄉村組織方式的有效改變
組織權威就是大學生村官因與村兩委和政府之間的交往而產生的一種權威,所以村官要想構建組織權威必須與村兩委和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之間增加交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筆者將大學生村官獲取組織權威的途徑總結為兩個方面;交往村兩委和“假借”國家權威。其中,通過交往村兩委,大學生村官所取得的支持包括許多,在調查中,筆者發現主要包括對村官工作的教導、對村官創業的支持和對村官競選的支持。通過“假借”國家權威而獲得的支持有兩個方面,一是有形的支持,即縣級以上各級政策出臺的針對大學生村官的各項有傾斜的政策,包括鼓勵創業、鼓勵進入村兩委班子、鼓勵一肩挑等;二是無形的支持,這里包括鄉鎮政府人員在村民和村兩委班子面前對于大學生村官的贊賞,也包括鄉鎮領導對村兩委班子所描述的對于村官參加村兩委競選的支持。
如何獲得組織權威?
筆者將大學生村官因通過與村兩委和政府之間的交往而獲得的權威稱作是“組織權威”。那么大學生村官是何以獲得這種權威的呢?主要有兩個方面:交往村兩委與“假借”國家權威。
(一)交往村兩委
在農村,很多村干部在村莊中的任職時間都已達十年以上,其在村莊中的地位和威信難以撼動。村支書與村主任可以說是村莊的“傳統型權威”〔2〕,在村莊中具有難以動搖的地位和話語權。大學生村官來到村中后,經常主動向村干部學習請教村莊治理的經驗;作為村干部的助理,大學生村官還有權利參加村莊的兩委會議,聽取并參與村莊重大事務的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得到村兩委人員的指點和教導。事實上,對于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村官來講,村干部,特別是村支書或村主任,與其說是其領導,不如說是其“師傅”。“師傅”們不僅可以在工作中教大學生村官怎么做,還可在大學生村官欲有所作為時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一般來說,只有在村兩委的幫助下,大學生村官才可能夠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也才能夠更早地成長成才;只要村兩委愿意對其多提供幫助,大學生村官也必然能夠有比較快的進步。所以,大學生村官要想在村莊政治中初步“取勝”,必須交往村莊的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原因有二:一是可以借此了解村莊事務,靠近村莊管理事務;二是可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一些必要的幫助,以及早成事成才。
(二)“假借”國家權威
《荀子·勸學》有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荀子就極力強調“假借”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回到現實中來看,一個剛剛畢業、走向農村的大學生村官,是沒有也不可能具有什么權威的,因為對于村民而言,他可能與自己的孩子年齡一般大,會拿他當孩子來看待;而對于村干部來講,他也只是一個剛來到村莊對村莊事務還不夠熟悉的“后來者”,論資排輩的話是遠在自己后面的。所以,形勢對于大學生村官是非常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村官必須學會“借助”權威,“借助”別人的權威來為自己増加權威,増加自信,増加底氣。筆者調查過程中發現,大學生村官們都非常巧妙地運用了這一方法:與鄉鎮領導一起下鄉,多次找鄉鎮領導匯報工作;通過競選在鄉鎮中掛職擔任共青團副書記等職務,組辦大學生村官藝術團、大學生村官演講團等組織,以増加與鄉鎮領導接觸的機會;當鄉村的蘑菇大棚、西瓜大棚取得成效時,積極爭取上級組織前來視察,爭取同級組織來村莊學習,以增加宣傳擴大影響力等。無論是在村民中還是在村干部中,這些行動都在某種程度上為該村官増添了一些耀眼的“光環”,也為其個人増加了一股神秘性。正是這種“光環”和神秘性為其權威層次的提升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然了,由于大學生村官是中央實施的一項農村政策,與之相配套的有很多優惠或傾斜的政策,而這是那些早已年老的傳統鄉村權威所很難享受到的;另一方面,多數鄉鎮干部會對大學生村官多加照顧、多爭取一些優惠政策給他們,因為這即彰顯了自己“下屬”的一種關心照顧,也是自己工作突顯業績的“亮點”。但即使如此,學會“假借”國家權威依然是鄉村在大學生村官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閃光點。
〔參 考 文 獻〕
〔1〕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0.
〔2〕〔德〕馬克斯·韋伯.支配社會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