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坤


摘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高校是生產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場所,故高校體育承載著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任。在現代社會中必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戰略原則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實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認為: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改革必須以“兩創”原則為指導,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新性發展為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教與學、學與練、練與賽”相結合的創新性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課程 創造性 創新性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延續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在傳承中華精神和中華文明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能夠影響和促進全人類的身心健康發展。
高校作為生產和傳播文化的場所,對傳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責無旁貸,而課堂教學更是重中之重。民族傳統體育的課堂教學,除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外,更重要的是對傳統體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在新形式下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應該與時俱進,即要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直視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又要體現國家的意志。因此,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教育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和發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原則,使民族傳統體育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1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商志曉教授認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一個整體,卻又各有側重、各有所指。所謂創造性轉化,是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包括在理念上、內容上、表達上、形式上等各層面。所謂創新性發展,是指中華傳統文化的提升超越,重在闡發立足現實并解決當今時代問題的創新內容。因此,創造性轉化主要是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本身而做出的努力,本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目標是“轉化”,要求是“創造性”,旨歸是“服務”;而創新性發展則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托進行的創新努力,“中華傳統文化”是底色,“發展”是追求,根本特征是“創新”,旨歸不只是“服務”,重在提煉出融入現代社會形態的新內容,這些新內容一頭聯結著傳統文化,一頭則進入到了新文化體系之中。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
以整個中國文化言之,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輝煌瑰麗的文學藝術,光輝燦爛的科學技術,富有智慧的倫理道德等,均鐫刻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基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它們根植于中國古代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社會政治結構,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又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被不斷賦予意義和價值,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傳統是民族的精神標識。所謂精神標識,希爾斯把它界定為文化傳承中代際之間的同一性和連續性,也即孔子所說的文化發展“百世可知”的精神基因,朱熹所說的文化損益中“不壞”的“所因者”,張岱年先生談及中國哲學時所說的“根本傾向”。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尊重傳統,守望傳統;要理性地面對傳統,反省傳統。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體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傳統的。民族傳統體育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對體育的實施者個體所產生的作用;第二,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對個體的作用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對智育、德育、美育的作用)、娛樂功能、交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對國家和社會的整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促進民族友誼和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經濟的繁榮;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國際體育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基于身體運動文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存在于各民族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慣習中。
3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構建是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以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體育精神為目的,對民族體育項目進行篩選,來設置民族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與成績評價制度,使學生通過學習達到了解民族體育文化、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激發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品質,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弘揚民族精神等的目標,通過充分挖掘民族體育的文化內涵達到教學育人、訓練育人、健身育人、競技育人的效果,突出課程內容的教育性、健身性、趣味性。就目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而言,存在教學內容少,涵蓋內容窄,內涵欠豐富等問題,更多的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缺乏“以術傳道”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手段。
因此,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改革中應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對傳統文化糟粕的成分,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要珍之重之,發揚光大,更要以舊邦新命的文化精神,推動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4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在新形式下,明確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承載的重要意義、價值及教師“教什么?如何教?”;學生“學到什么?展示什么?受益什么?”。
“教什么”是指在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如何選擇實用的、反映民族特色的、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道德的運動項目;“如何教”是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后,如何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和民族特色開展教學,很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只有融入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動中才能真正體現其特點和價值,這些項目亦或進行改造,亦或創造環境進行教學。
“學到什么”是指學生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真正掌握的不光是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同時應該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以及所體現出的民族思想和生活方式特征;
“展示什么”是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最終要轉化為學生的有效使用,能夠使學生展示出個人的才能,體現出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達到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受益什么”是指學生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學習,既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和精神文明,同時又要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能夠為學生的就業和事業的發展提供幫助。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創造性的轉化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手段,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需求相結合。
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能夠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學生必須學習、掌握和終身受益的運動項目,促進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完善,改變大部分高校體育課程中只有現代競技運動項目和少量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現狀,改變學生缺乏真正親身體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魅力。
5基于“兩創”原則的懷化學院體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改革實踐
5.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蘊含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資源,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資源的傳播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傳播內容。中國的高校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大學,承載著傳播現代教育理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責任。
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應該創造性的轉化為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不是照搬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而是應該進行創造性轉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用現代體育文化引導其發展。除課堂教學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進行實踐和運用,通過實踐來學習、了解、領會、掌握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懷化學院體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組織和實施教學過程中就秉承了這樣一種創造性轉化的原則,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革,采取分階段、分項目、分教師上課的形式,達到資源互補、教學效果更佳;讓學生參與教學,嚴格評價學生的教案撰寫、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實施,使教學真正達到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完成;并與周邊中小學進行體育教學合作,推進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進課堂,安排學生擔任教學助手,讓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的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5.2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新性發展為課堂教學內容
5.2.1武術普修、武術選項和民族傳統體育模塊課三結合的創新課程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不是一個項目,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群組成。因此,在懷化學院體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中應采取循序遞進的原則,創新性建立武術普修、武術選項和民族傳統體育模塊課三結合的課程體系。(見表1)
5.2.2優秀傳統文化與實用內容相結合的創新教學內容
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挑選一些典型性、普遍性、趣味性和能代表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同時根據懷化學院地處某片區的地域特點,應選取反映地方特色的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課程;同時在每學期應開設相應的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教學。(見表2)
5.3“教與學、學與練、練與賽”相結合的創新性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在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過程中采取“教與學、學與練、練與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走普及與提高、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發展路徑。
“教與學”是指在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中根據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被動的學習,而要主動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指導和監督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和互幫互助,既能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技術,又能夠主動的去了解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特征、運動方法和規則、發展歷史,及運動項目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等。
“學與練”是指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重點是強調練習,學生學習技術動作后,需要利用課堂內、外進行反復練習。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多,部分運動項目技術復雜,并帶有很強的表演性,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個民族民眾信仰、文化娛樂和生活方式的展示,因此必須進行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和體會。同時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體育后,在強調體育性和健身性的同時,應該體現項目的民族性、文化性和育人性,這些特征也必須在反復練習中才能得到體現。
“練與賽”是指通過競賽的方式促進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達到以賽代評的效果。懷化學院體育專業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應根據教學安排和教學內容特點,在第四學期末組織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的比賽,主要項目有武術、舞龍、民族健身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項目;在第五學期末,組織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主要比賽項目有高腳馬競速、板鞋競速、滾鐵環、押枷、毽球、珍珠球等。對以上比賽獲得名次的學生給予獎勵,并作為本課程的考評成績。與此同時會挑選運動能力強、水平突出的學生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專門訓練,參加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6結語
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任務,這是整體的、綱領性的戰略思想,落實到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就必須加大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建設,改變學校體育教學中重西方競技體育,輕民族傳統體育的整體局面,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并與現代體育文化相結合,成為體育文化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一體兩翼,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