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峰
摘 要 隨著我國新課標深入發(fā)展,教育模式與教學理念均有所創(chuàng)新,為提升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本文通過對高中物理教學如何以“理”育人進行教學研究,以期為推動我國高中物理教學良性發(fā)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jù)。
【關(guān)鍵詞】高中物理;教學;以“理”育人
高中物理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由淺入深的重要階段,對夯實學生物理學習基礎(chǔ),掌握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認知尤為重要。然而,在當前物理教學過程中,卻存在現(xiàn)實問題影響教學成效。基于此,為了使我國高中物理教學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研究以“理”育人的教育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1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踐以“理”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踐以“理”育人教育理念可有效提升教學綜合質(zhì)量。在傳統(tǒng)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學主體身份,采用口傳心授教育方法,向?qū)W生機械灌輸物理教學知識,弱化師生交互有效性,使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課堂邊緣,無法積極參與到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提升教育有效性。在以“理”育人教育理念中,教師不僅告訴學生物理知識點,同時告訴學生物理知識點產(chǎn)生的原因,使學生在知其然基礎(chǔ)上其所以然,達到提升課堂教學綜合質(zhì)量的目的。
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踐以“理”育人教育理念可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在傳統(tǒng)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照教學大綱,弱化學生本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使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學習需求產(chǎn)生脫離,無法與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產(chǎn)生共鳴,使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水平無法得以有效提升。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實踐以“理”育人教學理念,扭轉(zhuǎn)傳統(tǒng)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以書本知識或教育大綱為主體的教育現(xiàn)況,教師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好掌握“理”,以此為基礎(chǔ),深入了解物理知識并提升教學成效,需了解學生學習需求,以此為切入點,靈活展開“理”的教學,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2 研究高中物理教學以“理”育人的教學創(chuàng)新方略
通過對高中物理教學以“理”育人教育理念實踐重要性進行分析可知,該教育理念伴隨課程課改革應運而生,突出學生本體化教育地位,可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賦予課堂教學無限生機,達到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綜合質(zhì)量的目的,為此教師應秉持與時俱進競爭,思考當前教育現(xiàn)況下,靈活運用已“理”育人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略,為提升物理教學綜合質(zhì)量提供課堂教育實踐準入路徑,使高中物理教學更具成效。
2.1 提升教師以“理”育人教育覺悟
以“理”育人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以教師或教學大綱為教學主體的教育理念,從學生本體出發(fā),思考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需求,以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為基礎(chǔ),思考“理”的落實方略,使其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為此教師應提升以“理”育人的教育覺悟,積極思考以學生為“理”教育主體的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為提升物理教學科學性奠定基礎(chǔ)。
2.2 利用生活化教學方略提升以“理”育人教學效率
高中物理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一定差距,若現(xiàn)使以“理”育人教育方略更具科學性,應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秉持由淺入深的教育原則,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綜合成效。例如,教師在進行“萬有引力與航天”的教學時,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向?qū)W生播放行星運動的視頻,通過豐富多變的視頻資源,使學生被天體運動規(guī)律所吸引,而后引導學生思考太陽與行星間的力量關(guān)系,介于太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天體,依次為教學案例可有效拉近物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提升以“理”育人教學效率奠定基礎(chǔ),使學生得以在生活化教學案例指引下,展開“理”的探究,提升高中物理育人成效[3]。
2.3 通過分析使學生深入了解“理”
物理知識猶如處于絲繭中,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展開分析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抽絲剝繭的過程,使“理”自然而然顯現(xiàn)在學生面前,被學生所理解,而分析教學也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精神,得以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方略,賦予高中物理教學無限生機,使高中物理教育豐富成效,達到提升教學綜合水平的目的。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師應在以“理”育人教育覺悟指引下,摒棄傳統(tǒng)教育過程中,僅以教學大綱為基礎(chǔ),對學生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的消極現(xiàn)象,積極思考分析教學落實方略。例如,教師在進行“相互作用——摩擦力”的教學時,應將知識體系分為若干層次,如基本理論、摩擦力體驗、摩擦力產(chǎn)生原因、缺失摩擦力會帶來的后果等進行分析與教學,分析教學內(nèi)容應盡量細化,通過分析如同為學生搭建達到物理知識高峰的臺階,一旦分析理解教學內(nèi)容缺失關(guān)聯(lián)性,或跨度過大超出學生理解范疇,則會造成學習理解困難,降低學習積極性,感受到物理學習的巨大壓力,進而無法在“理”的引導下,勇攀知識的高峰。為此,教師應秉持以人為本教育原則,思考學生學習興趣與物理知識理解能力,合理規(guī)劃分析教學模塊,提升物理教學成效。在針對“摩擦力”進行分析教學時,還可以采用“總——分”形式,即通過游戲讓學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如小型拔河比賽,而后鼓勵學生以物理現(xiàn)象為核心展開深入分析,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指引下,愿意參與到課堂研究與實踐過程中,為提升以“理”教學綜合成效奠定基礎(chǔ)。
3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學為了可有效落實以“理”育人的教學策略,作為物理教師應積極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通過生活化較案例、深層次分析等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賦予物理課堂教學無限生機,達到提升物理教學綜合成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景文.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1):84-84.
[2]郝偉.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J].學周刊B版,2014(11):106-106.
[3]肖吉霞.淺析我國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1):91-91.
作者單位
山西省平遙縣第三中學校 山西省平遙縣 0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