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圓 趙志剛 袁慧娟
[摘要] 目的 探討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診斷價值。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6月間選擇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癥狀及體征分為臨床DSPN組(56例),疑似DSPN組(44例)及無癥狀體征組(50例)。對150例T2DM患者聯合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速度(NCV)、體感誘發電位(SEP)和皮膚交感反應(SSR)。結果 臨床DSPN組NCV檢出DPN的異常率較SSR及SEP高(82.14% vs 60.71% vs 53.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疑似DSPN組及無癥狀體征組SSR檢出異常率較NCV及SEP高(63.64% vs 36.36% vs 31.82%,56.00% vs 28.00% vs 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SEP的檢出率低于NCV和SSR;單獨應用NCV可能會遺漏部分疑似及無癥狀體征的DPN,聯合應用SSR可提高DPN的檢出率。
[關鍵詞] 糖尿病;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電生理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b)-0175-02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病變可累及神經系統的各個部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以后者為常見[1]。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istal symmetrical polyneuropathy,DSPN)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最典型最常見的類型,約占糖尿病神經病變的75%。該研究2016年3月—2017年6月間通過對比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體感誘發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交感神經皮膚反應(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3種常見的神經電生理方法對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診斷,探討不同神經電生理檢查在DPN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于河南大學附屬鄭州頤和醫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150例,均符合1999年WHO T2DM診斷標準。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齡33~78歲,平均(55.52±10.52)歲;糖尿病病程 15 d~30年,平均(10.76±7.12 )年。對150例T2DM患者聯合檢測NCV、SEP 和SSR。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經病變。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資料 記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糖尿病病程、HbA1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lb/Cr)、TC、TG、HDL-C、LDL-C等相關臨床生化指標和眼底圖像,并收集患者神經癥狀和體征。
1.2.2 電生理檢查方法 采用Keypoint 肌電圖/誘發電位儀進行NCV、SEP及SSR檢測。分別對正中神經、尺神經、腓腸神經、脛神經進行NCV檢測。檢測指標包括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末端潛伏期及波幅。檢測結果參考該院神經電生理室各年齡段的正常值標準。任意一條神經出現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末端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波形消失中的任意一種情況即為異常。SEP為檢測雙上肢腕正中神經和雙下肢踝脛后神經,記錄神經的波峰間潛伏時,任意一條神經潛伏時延長即為異常。SSR檢測即將記錄電極和參考電極分別放在左右兩側手心、足心和手背、足背,地電極置于記錄電極和刺激電極間,記錄SSR潛伏期,參考該院神經電生理室建立的正常值標準,任意一個肢體SSR最短潛伏期>x+2s或波形消失即為異常。
1.2.3 DPN分組和診斷 ①根據有無癥狀體征對T2DM進行DSPN診斷分層[2],有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癥狀及1項體征為陽性,或無癥狀但有2項以上(含2項)體征為陽性為臨床診斷DSPN組 (56例);有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癥狀但無體征或無癥狀但有1項體征陽性為疑似DSPN組(44例);既無癥狀又無體征的T2DM為無癥狀體征組(50例)。②T2DM患者NCV、SEP及SSR任意一項及以上異常即為神經電生理異常;NCV、SEP、SSR 3項均正常為神經電生理正常。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種不同檢測方法在分層診斷中檢出異常率的比較
2.2.1 臨床診斷組 NCV、SEP及SSR檢出異常率分別為82.14%、53.57%、60.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95,P<0.05);NCV檢出異常率較SSR、SEP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NCV檢出率VS SSR檢出率χ2=10.48,P<0.05;NCV檢出率VS SEP檢出率χ2=6.30,P<0.05);SSR、SEP檢出異常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8,P>0.05)。
2.1.2 疑似組 NCV、SEP及SSR檢出異常率分別為36.36%、31.82%、6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58,P<0.05),SSR檢出異常率較NCV、SEP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NCV檢出率VS SSR檢出率χ2=6.55,P<0.05;SEP檢出率VS SSR檢出率χ2=8.93,P<0.05),NCV、SEP檢出異常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0,P>0.05);
2.1.3 無癥狀體征組 NCV、SEP及SSR檢出異常率分別為28.00%、20.00%、5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8,P<0.05),SSR檢出異常率較NCV、SEP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NCV檢出率VS SSR檢出率χ2=8.05,P<0.05;SEP檢出率VS SSR檢出率χ2=13.75, P<0.05),NCV、SEP檢出異常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8,P>0.05)。
2.2 癥狀、體征和電生理的關系
在150例患者中,84例 (56.00%)患者存在周圍神經病的臨床癥狀和(或)體征,同時電生理檢查異常;16例(10.67%)患者有周圍神經病的癥狀和(或)體征,但電生理檢查正常;36例(24.00%)患者無任何周圍神經病的癥狀、體征,但電生理檢查發現異常。
3 討論
臨床上有多種篩查DPN的方法,各有優缺點,NCV因有較好的敏感性、特異性,且結果穩定,成為診斷DPN的常規電生理檢查方法,作為大的有髓鞘神經纖維受累的“金標準”,臨床應用廣泛。該研究通過分層診斷,發現臨床DSPN組NCV檢出DPN的異常率較SEP、SSR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在疑似DSPN組及無癥狀體征組SSR檢出異常率較NCV、SEP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NCV及SEP主要檢測大而有髓神經纖維的功能,不能檢測一些小神經纖維和自主神經的功能,而在糖尿病患者早期往往以小纖維受累為主。SSR是一種與汗腺活動有關,反映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功能狀態的表皮電位,可發現交感神經小纖維的損害情況,采用SSR有利于發現這類小纖維的異常。
該研究發現,在10.67%的T2DM患者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體征,但神經電生理檢查正常;在24%的T2DM患者無臨床癥狀體征,但神經電生理檢查異常。電生理檢查的結果與臨床癥狀和體征之間并非完全符合,這可能是因為:糖尿病代謝因素緩慢發生,使得神經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代償,盡管神經受累已經較明顯,但仍能夠維持功能,患者臨床可以不出現癥狀和(或)體征,但電生理檢查能夠發現臨床病變 ,將神經的異常檢測出來。此結果與先前劉明生等[3]研究結果一致。
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神經病變篩查時首先應通過詳細的癥狀體征檢查,進行臨床診斷。對于有條件進行電生理檢查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是判斷糖尿病周圍神經損害的敏感、客觀的指標, 該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但在疑似DSPN和無癥狀體征的糖尿病患者,NCV容易漏診,此時聯合應用SSR可提高DPN的檢出率,該研究也證實 SSR 檢測是發現早期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敏感指標。
糖尿病神經病變起病隱匿, 治療效果差,因此需要早期篩查診斷,為了提高DPN的檢出率,可以聯合NCV和SSR進行檢測,以便盡早發現亞臨床的神經病變并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Pop-Busui R, Boulton AJ,Feldman EL,et al. Diabetic Neuropathy: A Position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 Diabetes Care, 2017, 40(1):136.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4, 30(10):26-89.
[3] 劉明生, 胡蓓蕾, 崔麗英,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700例臨床與神經電生理分析[J]. 中華內科雜志, 2005, 44(3):173-176.
(收稿日期: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