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國 譚曉輝 林紹志
[摘要] 目的 探討足浴理療器中藥外浴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療效觀察。 方法 觀察病例共400例,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病例均常規降糖降脂處理,指標控制穩定,并口服羥苯磺酸鈣、靜滴丹參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以改善血液循環,甲鈷胺靜滴以營養神經,治療組加用足浴理療器中藥外薰洗。治療后對兩組病例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踝臂指數(ABI)進行對比觀察。 結果 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病例經治療后,ABI均較以前好轉,但治療組效果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 足浴理療器中藥外浴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 足浴理療器;中藥外浴;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b)-0190-03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發癥,是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藥防治在這一領域具有明顯的傳統優勢,為了更好的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運用該院研制成功的足浴理療器,辨證應用中藥外浴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就臨床研究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門診、住院病例,共400例,男217 例,女183例,年齡(56.09±9.90)歲,病程(6.89±4.44) 年,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糖尿病診斷標準按WHO(1999)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周圍血管病的診斷標準采用1995年第一屆全國糖尿病足會議制定的糖尿病足臨床診斷與分級標準[1]。中醫辨證標準按照中國中醫藥學會糖尿病(消渴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辨證標準分型。剔除標準:①伴有急性并發癥者;②神志不清者;③有皮膚損傷者;④不愿配合者。兩組病例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所有病例均進行下肢血管、神經檢查。血管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和多普勒超聲檢測踝臂指數(ABI)。神經系統應用英國產MD2糖尿病足病診斷箱檢查,包括128 Hz音叉振動覺檢查,Semmes·weinstein單絲觸覺檢查,溫度覺檢查,痛覺檢查等。
1.2 病情分級標準
血管腔狹窄、ABI<0.9為下肢血管輕度缺血,0.5~0.7為中度缺血,ABI<0.5為重度缺血[2],400例中,輕度缺血者201例,中度缺血者180例,重度缺血19例。
1.3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糖尿病教育,應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控制血糖,控制血壓、血脂至達標,兩組病例常規應用羥苯磺酸鈣、靜滴丹參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以改善血液循環,靜滴甲鈷胺以營養神經。治療組加用足浴理療器中藥外浴。
中藥根據辨證施治原則,處方如下:氣虛血淤型:患肢酸脹疼痛,麻木,局部皮膚色暗或青紫,伴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手足心熱,舌淡暗,脈細或脈細數。宜益氣活血,擬方:黃芪30 g、桂枝15 g、赤、白芍各12 g當歸15 g、川芎12 g、紅花15 g、雞血藤30 g、白芥子15 g。
陽虛寒凝型:患肢發涼疼痛,多走疼痛加劇,稍歇痛減,麻木,喜暖怕冷,皮膚蒼白,觸之發涼,足背脈搏動減弱;舌淡,苔白膩,脈沉細。宜溫陽散寒,擬方:鹿角膠20 g、熟地20 g、麻黃12 g、炮姜10 g、白芥子15 g、桂枝15 g、元胡15 g、益母草15 g。氣陰兩虛型 下肢酸軟無力,皮膚干燥,趾(指)甲增厚變形,肌肉萎縮,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口干欲飲,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益氣養陰。擬方:黃柏20 g、知母12 g、熟地20 g、龜板20 g、陳皮12 g、黃芪20 g、赤、白芍各15 g、當歸 15 g、牛膝15 g、 雞血藤30 g。上藥入水浸泡30 min,沏出水分。將藥物倒入足浴器的足浴箱中加水煮沸30 min。然后摻入浸泡液,調整溫度在35~42℃之間。泡浴30 min/次,2次/d,30 d為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病例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ABI、外周神經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進行對比觀察。臨床癥狀積分評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顯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減少>80%,API>0.9;有效:癥狀、體征大部消失,臨床癥狀體征積分>40%,API改善>0.15;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
1.5 統計方法
該組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x±s)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表4。兩組患者體征比較見表5。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由脂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激素調節異常,動脈內皮損傷,動脈壁平滑肌細胞增殖,血小板聚集黏附力增強,微血管病變及微循環障礙和其他因素所致。另外肥胖、高血壓、高熱量飲食、吸煙、運動減少、遺傳因素等對動脈血管硬化的發生有促進或協同作用。
由于長期葡萄糖毒性,蛋白質的非酶糖化狀態,脂代謝紊亂,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諸多因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中層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微循環障礙,形成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這一病變機理與中醫學血瘀理論高度吻合。根據缺血部位和程度的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癥狀和體征,下肢表現為間歇性跛行,靜息性肢體疼痛,皮溫下降,肢端壞疽。
間歇性跛行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導致供血不足,當患者行走時耗氧量增加,而含氧血供給不足,組織缺氧,代謝產物聚集刺激,產生缺血性疼痛。患者下肢缺血進一步加重,休息時血液供應不能滿足下肢組織的需要,就會出現持續性疼痛(靜息痛),尤以夜間為甚。血管性靜息痛的機理包括:①發生缺血性神經炎,由于動脈急性或慢性閉塞導致供血障礙,引起缺血性神經炎而使肢體持續性疼痛。②發生營養障礙性靜息痛,肢體因缺血引起營養障礙性潰瘍或壞疽時,常伴有局部持續性劇烈的疼痛,糖尿病壞疽前期也可產生這樣的疼痛。
皮膚溫度異常是由于皮膚溫度變化主要取決于肢體的血流量,多者潮熱,少者寒冷。
皮膚顏色異常主要表現為異常皮色改變,常見有發紅、紫紺和蒼白3種,以及色素沉著。
感覺異常:周圍血管病變影響到神經干時,可以出現神經受損癥狀。“倦怠感”是在行走后不久,小腿出現的疲勞、沉重感覺。神經受到病變刺激,呈激惹現象時表現為針刺感、蟻行感,進一步受損則出現麻木感覺。
肢端壞疽:下肢缺血進一步發展,動脈閉塞,出現嚴重營養障礙,皮膚呈紫紺色,冰冷,最初還可逆轉,逐漸色澤的改變呈不可逆性,局部腫脹,可出現水皰,繼而出現自發性潰瘍和壞疽。足壞疽常從趾尖端開始,逐漸向上擴展,肢端疼痛呈持續性,部分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疼痛不明顯。此類病變因動脈供血中斷,但靜脈或淋巴液回流通暢,使組織液減少,故常為干性壞疽,合并感染者為混合性壞疽。混合性壞疽一般病情較重,壞疽面積較大,部位較深,常涉及足的大部或全部。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屬中醫“消渴”合并“痹證”“血痹”“脈痹”“脫疽”等范疇。《素問·痹論篇》指出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指出“血凝而不流”是脈痹的主要病機。《素問·五臟生成篇》謂“凝于脈者為泣”,從而導致“血不得反其空”,引起“痹厥”,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脈痹的機理。唐代醫家王冰在注釋時認為:“泣,謂血行不利。空者,血流之道,大經隧也。”說明血瘀痹阻于較小脈絡,以致難以返流于大的經脈,引起經脈痹阻,進而發展,還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夢瑤《醫碥·痹》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也是對脈痹病機的闡述,并且指出:“外感之風寒濕能痹,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痹乎?”認為內生之瘀血、痰飲亦可致痹,“死血阻塞經隊,則亦不通而痹矣。”《素問·痹論篇》在論述痹證時有五體痹與五臟痹之分,脈痹屬于五體痹之一,說明其病變主要在于肢體。脈痹與五臟痹中的“心痹”具有病變上的密切關系,“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脈痹發病有內外之因,外因有寒濕、熱毒之異,內因有實邪之阻痹,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痹,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其病機主要在于血凝不流,血脈阻塞。
現代醫家根據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病因病機,并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其分型為氣陰兩虛、血瘀經脈、氣滯血瘀、陽虛血瘀、濕毒瘀滯、寒濕痰瘀凝滯等,并辯證治療,如張恒龍等[3]治療溫陽活血,內服腎氣丸加減,王素珍等[4]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擬當歸活血湯隨癥加減,均取得了明顯療效。潘金友等[5]洗足治療,以調氣活血祛瘀、利濕消腫通絡、溫經散寒止痛為法,效果顯著,這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治療經驗。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部位主要累及膝以下脛腓動脈,這是與非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不同。有研究顯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膝以下脛動脈的相對發病率達90%,非糖尿病者僅10%。Smith等對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進行X線檢查,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動脈鈣化率顯著增高[6]。這些研究結果都為局部外浴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中醫藥浴屬于傳統中醫療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局部藥浴多適用足部、小腿,足部乃運行氣血、聯系臟腑、溝通內外上下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陽與足三陰經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內臟及全身反射區,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而小腿的角質層較薄,且血管、神經、肌肉豐富,更利于藥物透皮吸收。
現代研究表明, 藥浴液中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粘膜的吸收、擴散、輻射等途徑進入體內, 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 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藥物的濃度 , 直接針對病因、病位發揮治療作用。同時濕熱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擴張 , 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 , 使新陳代謝旺盛 , 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得以改善 , 從而使疾病向愈。
《內經》云:“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正是由于久病入絡,脈絡閉阻、血行不暢所致,也是中醫藥最適宜治療范圍之一。目前,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存在三大問題:①隨著物理學、影像學、材料學等相關科學的發展,中醫藥在這一領域的優勢逐漸被忽視和弱化;②中藥辨證基礎上內服、外用均存在著吸收率低,療效差,依從性不好的問題;③常規中藥熏洗療法存在諸多弊端,如藥液溫度不易控制,造成初始溫度較高,有效溫度維持時間短,既易造成患者燙傷(特別是伴有周圍神經損害的患者),又影響藥物的吸收,同時,由于容器容量和藥液濃度的雙重限制,洗浴部位局限,難以覆蓋整個病變區域。針對上述問題,研制成功了足浴理療器,并獲國家專利。
該儀器采用電磁發熱原理,具有恒溫、煮沸功能和安全、節能的特點。應用超聲波按摩技術,增強了物理療法的力度和效果。采用高位沖淋技術,擴大了治療的范圍。配合中藥足浴,使藥液煎出成分增加,吸收持續、恒定,促進了藥物的吸收,增加了藥物吸收面積,避免了常規足浴器薰洗部位過低而致竊血現象的發生。以該治療儀為載體,以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的中藥為引導,物理、化學方法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該方法經濟實用,操作方便,不良反應小,治療范圍廣,患者依從性好,便于長期應用,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仕明,整理.糖尿病足(肢端壞疽)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6,4(2):126.
[2] 楊興義,鄔偉里,屈昌文,等,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變的特征[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8):481-482.
[3] 張恒龍,李繼軍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45例[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5(4):281-282.
[4] 王素珍,馬剛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性足壞疽[J].甘肅中醫,1998,11(4):15.
[5] 潘金友,鄭萍.洗足按摩法治療老年早期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34例的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1995,12(4):26.
[6] 程麗霞,柳林,馮玉欣.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研究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08,6(10):1074-1075.
(收稿日期: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