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高了申報建設地鐵和輕軌的相關經濟指標。其中,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由100億元、1 000億元調整為300億元、3 000億元。《意見》也對客運強度和客流規模作出要求:明確擬建地鐵、輕軌線路初期客運強度分別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0.4萬人次;遠期客流規模分別達到單向高峰小時3萬人次以上、1萬人次以上。這一改變意味著一些無法達到要求的城市將無緣地鐵。而此前43個已獲批復建設地鐵的城市中,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也不達標準。從近年來地鐵的發展情況來看,向二三線城市的延伸趨勢明顯。除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外,背后也存在拉動地方GDP、提高城市身價等考量。其中,特別是地產商往往借"地鐵概念"炒作房價,帶來了房價的快速增長。據報道,2006年年底,廣州地鐵3號線開通番禺段,自此,番禺的房價快速攀升。一地產行業人士表示,此次城市地鐵申報條件審批門檻提高,一些開發商所涉及到該城市前期規劃會受到一些影響,這對想要依靠"地鐵"概念搶占市場的開發商是一個警醒。《意見》還明確,堅持多規銜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等的相互協調,集約節約做好沿線土地、空間等的統籌利用,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交通運輸發展的支撐引導作用。(摘自2018年7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7月20日《報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