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婀娜

▲周其林(圖/中科院海西研究所官網)
化學之美,嚴謹之美、創造之美。
幾百年來,通過化學,人們認識了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
今天,還有更多的化學家,為了更廣袤的未知,為了讓世界更美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周其林正是其中的一員。40年來,他初心不改,在化學領域里躬耕不輟,如今,更是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鼓勵更多的青年學子愛上化學,進而打開創造世界的大門。
同時,勤奮的周其林在這金秋時節再次迎來了自己的“豐收季”,他于近日榮獲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和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
“在大學里主要學什么?學習知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學精神。”9月4日,南開大學2018級新生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周其林寄語全體新生。
這樣要求學生,周其林也這樣要求自己。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當時的周其林是南京農村的一名普通回鄉知青,耕田、除草、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他重新拾起荒廢已久的學業,第二年,21歲的他成為蘭州大學化學系的一名學生。
從農田到課桌,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周其林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臨近畢業,便已明確未來的人生方向——從事有機化學的基礎研究。
此后的十幾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并先后赴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周其林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一職并到南開大學任教。自此,這所高等學府嚴謹的學風、厚重的文化,為周其林提供了最佳的科研環境。
周其林所帶領的課題組主要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創造和發展精準、高效的合成方法與技術是當前合成化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因具有高效、原子經濟性的特點,不對稱催化已成為合成化學關注的焦點,并為社會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手性物質。手性催化劑是不對稱催化的關鍵,它決定了反應的效率和選擇性。在過去的研究中,雖然已出現許多手性催化劑,但真正對多種反應都有效的所謂“優勢手性催化劑”仍然是鳳毛麟角。
周其林潛心十余年,設計發展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從這類骨架結構出發,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共計數百個。手性螺環催化劑對多種合成反應都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選擇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勢手性催化劑”。
這些催化劑被國內外同行稱為“周氏催化劑”,同時也成為合成化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個研究組借鑒使用,還被多家制藥公司用于手性藥物的生產。
瑞典化學家舍勒曾說:世間最大的快樂,莫過于發現世人從未見過的新物質。對周其林而言,最快樂的事,就是帶領學生們暢游在化學世界里,盡情享受化學創造之美,盡情暢想未知世界的無限可能。
周其林熱愛自己的教師職業,盡管有中科院院士、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委員和兼職教授等角色,周其林始終珍惜和堅守自己的教師身份。
從教多年,周其林曾不止一次對同事們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在高校里做基礎研究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周其林的答案是,教育和培養學生。通過將學生引領到學科的前沿,幫助他們學會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棟梁之材,才是高校之根、為師之本。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周其林發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從到南開大學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擔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選修課“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講授,這些課程是前沿課程,也是基礎課程,學習效果的好壞事關學生能否打好科研基礎,能否對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否建立起科學的學習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只有動手實踐,方能接近真理。”課堂上,周其林先是通過大班教學讓學生了解前沿課題,再要求學生從能源、環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確定興趣點,查找資料后在小班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盡可能地在課堂增加互動和學生自主提問環節,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給學生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周其林的課題組還有一個特點,在學生中已傳為佳話,那就是它的開放性。
周其林的課題組對全校學生開放,無論本科、碩士或博士,只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里體驗一番。
在周其林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學生紛紛投身化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如今,周其林已為國家培養了70余名優秀博士和碩士,他們大多在國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制藥公司任職,其中有多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在周其林的辦公室里,有許多擺放整齊的檔案袋,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學生的名字,里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個學生的實驗報告,在周其林看來,這是他最寶貴的財富。
人生有很多東西,就像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失去以后核還在。但只要守住自己的“核”,就不會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周其林的為人也是如此。為人、治學、做事,踏實而嚴謹。
“周老師科研選題的標準,從來不是‘好發論文’,而是‘學科前沿’和‘國家需要’。”南開大學2014級直博生李茂霖說。
“直到我自己成為一名教師,才真正理解其中的不易和堅守。”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朱守非從2000年讀研開始進入周其林的課題組,一直師從周其林,直到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從進入課題組之初,他就發現導師的文章數量并不多,“不為發文章而發文章,而是要真正解決科學問題和滿足國家需要。這份定力值得后輩學習!”
周其林的嚴格與極重規則還表現在對于學生的要求。2017級碩士研究生王宸進課題組之初,半年時間都在做單調的實驗操作訓練,只是因為周其林的一個要求——遵循規則,練好手藝。“周老師做人做事都非常遵守規則。”王宸介紹,比如課題組或者研究所的儀器出現故障,周其林會要求學生按照研究所的流程報送相關部門檢修,而不是“打個招呼”尋求便利。
周其林,一名人民教師,質樸從容,大道至簡。
引領更多年輕人走入化學大門,以化學“催化”育人之美,幾十載耕耘,周其林,矢志不渝,躬耕前行。(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