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
近讀趙樸初1980年1月30日致茅盾函,曰:沈老:
承撥冗為鑒真和上像“探親”撰詩,至為感佩。謹打繕一份送閱,其中為韻律及佛教關系,略作一些更易,是否有當,敬乞指正。樸初臥病醫院,未能奉謁,特囑魏承彥同志代為趨前請教,希賜見為幸。
順祝
健康
趙樸初一月三0日
趙樸初稱鑒真為“和上”,而不是和尚。這是為何?援何古例?
首先,趙樸初不止在這一處稱鑒真為“和上”。他寫于1963年3月的《金縷曲一一《人民中國》日文月刊創刊十周年紀念》一詞中有句“干二百年盲圣去”。他用括弧注解道:“(唐朝鑒真和上,應邀赴日,死于日本。日人稱為盲目圣僧。1963年為其逝世一千二百周年……)”。
其次,其他人也有這么稱呼的鑒真。如李尚全著《慧燈無盡照海東:鑒真大和上評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01)。還如鑒真的畫傳名《鑒真和上——唐大和上東征傳繪物語(漢日語對照,含鑒真年譜等)】》(許鳳儀等著,王亦秋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再次,日本人在各種場合,往往呼鑒真為“和上”。如安藤更生(1900-1970)博士原本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中日古代美術史的教授、美術史學系主任,但由于鑒真東渡對日本的美術雕塑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在研究奈良唐招提寺佛教美術期間,深為鑒真不畏艱險、不屈不撓、東渡傳法、造福日本人民的意志品德所感動,于是又走上了研究鑒真的學術之路,先后撰有《鑒真大和上傳之研究》(日本平凡社出版)、《鑒真》(日本美術出版社)、《鑒真和上》(吉川弘文館出版)等著作。
1980年,為了配合鑒真像回國,日本中國文化交流會和唐招提寺聯合編撰了《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鑒真傳》(朝日新聞社出版)。
1998年唐招提寺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同年成立國寶唐招提寺金堂保存修理事業專門委員會,開始對金堂施以長達兩年的細致調查。其后,基于調查結果,在奈良縣教育委員會的主導下,從平成十二年(2000)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大修,史稱“平成大修”。在大修期間,出版了兩部跟鑒真有關的精美畫冊,都是唐招提寺編撰的,都稱他為“和上”,即2000出版的《鑒真和上世界寫真家展:唐招提寺金堂平成大修理紀念》和2004年出版的《鑒真和上像與金堂》。
這樣的稱呼在日本其來有自。早在公元779年(寶龜十年),即鑒真圓寂后的第16年,真人元開(原名淡海三船)用漢語文言文體撰寫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一卷問世。書中一律稱鑒真為“和上”,如開篇即日:“大和上諱鑒真,揚州江陽縣人也。”
那么,“和上”這一稱謂是日本人發明的嗎?
不是的。
這部現存最古的鑒真傳記是依據鑒真弟子思托撰寫的《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鑒真傳》(現已散佚)節略而成。思托是從中國追隨鑒真東渡去的日本,他稱鑒真為“大和上”,不僅出于弟子對老師的尊崇,而且還是沿用了在中國本已有之的稱呼。
這種稱呼在唐朝時的中國是時時而用的。除了鑒真被稱為“和上”,比他名氣更大的玄奘往往也被稱為“和上”。如唐冥詳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曰:“和上去今三年以前,有患四肢拘急,如火燒刀判之病。”
那么,“和上”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何要用這一稱呼?
唐釋慧苑所作《慧苑音義》上解釋說:“按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殂社。于闐、疏勒乃云‘鶻社,今此方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殊異,今依正釋。言‘塢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為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云‘親教師者是也。”
慧苑是唐華嚴宗三祖釋法藏的弟子,約生于唐高宗上元儀鳳年間(674-678)(據劉春生:《慧苑及(華嚴經音義)的幾點考證》,載《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比慧苑大39歲的義凈(635~713)所譯佛經《百一羯磨》(全稱為《根本說一切百部百一羯磨》)曰:“次請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然諸經律梵本皆云‘鄔波馱耶也)教云。”其中括弧里的內容也是對“和上”這一稱謂的解釋。它的意思就是“親教師”,但在梵文佛經中都寫做“鄔波馱耶”,只有在世俗人口頭上才稱之為“和上”。
唐京兆崇義寺沙門道宣律師(596-667)比義凈還大39歲,他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撰《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簡稱《業疏》)8卷。其三之上也有對這一翻譯名義的解釋:“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入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云‘和上。”“依”者必“近”,“學”者常“讀”。“親教師”是從教者言,“依學”則從學者言。
從這三條注解可以看出以下幾個關于“和上”的要點:
1,在古印度的普通話即梵文中,有一個對得道高僧的稱謂,叫做Upadhyaya。音譯為“塢波陀耶”。“Upa(塢波)”的意思是“近”,“dhyaya(陀耶)的意思是“讀”或“誦”。因此,“塢波陀耶”的原意是“近誦”。誰讓你在他身旁念經并時時給你指導呢?那當然是“教師”。當師徒之間關系比較親密時,或者說兩者是嫡傳關系時,徒弟會把師傅愛稱為“親教師”。因此,“Upadhyaya”被意譯為“親教師”。
五天竺指古印度。古代印度的區域分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大部分。如,唐代新羅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印度諸國巡禮,先后到東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經中亞回長安,后來他所寫的類似于《大唐西域記》的游記,便題為《往五天竺國傳》,“雅言”者通行語,相當于普通話。
2,在古印度(古代中國人,尤其是宋朝以前,稱之為“西方”),老百姓把“親教師”( Upadhyaya)俗稱為“Khosa”,慧苑音譯為“殂社”。在新疆的于闐和疏勒一帶被音譯為“鶻社”。后來經過音變,被訛譯為“和尚”或“和上”。如果說“親教師”是敬語、典語(書面語),“和尚”乃昵稱、俗語。
3,“和尚”本來就是音譯。當時音譯的還有“和社”等。而“和上”由于發音完全相同,從純粹翻譯的角度來說,沒有特別的含義。但是,從漢語或者說,從中國佛教的角度來說,還是至少有兩點不同。
“和上”主要用于律宗,而佛教的其它派別都用“和尚”。比如,鑒真就是律宗南山宗傳人,其代表作就是《戒律三部經》,他55歲時任揚州大明寺住持,為僧眾講的就是戒律。當年,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為什么要延請鑒真去日,而不是別的同時代高僧?因為他們認為,普通日本人大多數粗魯無禮,需要嚴苛的佛教戒律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鑒真這樣的律宗法師恰好能為日本信徒授戒,有利于日本社會有序穩定。果如所料,鑒真到了日本之后,律宗成為日本最大的佛教派別,日本人之文明禮儀也為之大變。于是乎,鑒真成了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被日本人譽為“律宗之祖”。
“和上”用于德高望重的和尚,似乎在道德學識方面比和尚還要更“上”一些。玄奘不是律宗法師,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慈恩宗、唯識宗)大師,但他也常常被稱為“和上”,就是因為這個。鑒真同樣也是受人愛戴的一代宗師,所以被稱為“和上”比“和尚”更能表示人們對他的敬愛之情。
總之,“和尚”本來就是一個尊稱,指道德學問比較高的佛教徒。“和上”雖然與“和尚”發音相同,但后來成了類似于“親教師”的敬稱,比“和尚”更加可敬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