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雙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基礎部文化基礎教研室 北京 100081
歷史課程在初中高中階段都是必修課程,然而到了大學階段因為專業的不同可能會將這門課程作為選修。這樣的課程安排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對于這門課程重視度的不足。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學生反而更多的會被網絡上一些信息所誤導,對歷史事件產生錯誤的理解和看法。即使很多專業中歷史課程是作為必修課程,但對學生的要求也僅僅是停留在取得合格成績即可的基礎上。加上很多歷史課程內容在初中高中階段就有所接觸,學生多會產生枯燥乏味之感,很多學生學習只是為了取得相應的學分,而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直接導致對于歷史課程的重視度不夠,不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更不能在歷史當中汲取營養和教訓。
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學科教學開始將多媒體教學運用于其中,然而內容相對陳舊的歷史學科卻沒有及時把握新興技術。依舊傾向于傳統的教育理論的灌輸,沒有將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教師也沒有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依舊是沿用傳統的理論講授,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作用卻忽略了學生所能發揮的自主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的同時也會感覺歷史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沒有什么關聯,不認真學習。
互聯網+背景下,課程的教學模式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僅能依靠課本的解讀和自身經驗的融合來講授課程,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通過電腦和其他一些先進設備,在課堂上適當的還原一些歷史場景,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還能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特的感想。互聯網所能獲取的歷史信息量極大,不僅包括國內的還包括國外的,并且能夠實現信息的共享,通過畫面的呈現不僅能夠提高課程效率還能提升教學質量。這是互聯網對于歷史教學所產生的積極作用。然而,歷史教學同樣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當中給高校教學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新課改實施以來,高校歷史教學的方法也逐漸呈現多樣化特點,而且更加具有歷史學科的特點,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互聯網+能為歷史教學創設相應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銘記歷史才能有超前發展的動力和方向,吸取歷史的教訓,為國家的興盛和繁榮獲取內在動力。歷史教學則能夠充分發揮出一些歷史事件的積極影響,在歷史學中所承載的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經驗知識,能夠進一步推動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在紛擾的網絡世界當中不至迷失自我,始終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綿延不斷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從創造出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文明,四大發明對世界各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仍舊響徹天際,歷史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讓高校的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了歷史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大好河山和文明建設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年輕人接觸了一些歪曲歷史事實的思想,高校的歷史教育能夠讓學生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從而堅定內心為祖國強大而奮斗的思想目標,在學習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下奮起反抗的內容時,也能夠激勵當代青年有更加堅定的意志力和為國爭光的使命感。
在互聯網+背景下所開展的歷史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歷史材料所記載的發現和經驗的總結,學生能夠在歷代歷朝所發生的事件中感悟出無限的智慧和經驗。創新是建立在對以往事件有充分認識和體會的基礎上最突出的一些全新的觀念。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中心的歷史教育無外乎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習歷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創新的重要性。
“讀史可以明智”歷史事件帶給學生冷靜和客觀思考事情的能力,也會在長時間內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尤其是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歷史教育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運用歷史事件中所吸收的經驗來做出更好的選擇和決定。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能夠建立起科學的思維方式,并在此基礎上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