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0
隨著社會經濟和中醫學的發展,為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達到中醫藥教育的目標,在現代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以促進中醫藥教育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各高等中醫院和教育機構在教學中探索并改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不斷涌現,下面本文對此進行簡單介紹。
北京中醫藥大學將“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應用于教學中,旨在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矛盾、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之間的矛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矛盾、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矛盾。這種培養方式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教育教學制度上有很大的突破,是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成都中醫藥大學經過調查研究實施了“按類招生,分段教學,中期分化,廣進精出”的新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具有較高素質水平的中醫藥人才。其中“按類招生”指的是學生在入學前可只填報大類,即醫類和藥類,入學后先按類學習相應課程;“分段教學”是指按類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分段教學,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兩段。打破傳統課程安排方式,每一類的各個專業基礎段教學課程安排相等,以使學生打下堅實學習基礎,提高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在專業段課程教學上突出“精”,使學生在本專業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上掌握牢固,并且具備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中期分化”指的是在調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專業特點、學生的志愿和專業培養潛力等基礎上,分化專業或專門化方向,同時學生擁有較大自主選擇的自由,可以使其優勢和潛力得到發揮;“廣進精出”是指綜合以上改革的理念,在大口徑入學的基礎上,打下堅實知識基礎,專業上“精”,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成都中醫藥大學改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既突破了傳統的招生制度,也在教學管理上進行了改進。此模式可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實現素質教育,也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使學生可發揮自身潛力和優勢,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此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就業時的崗位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988年開始,我國實施了醫學七年制教育。但由于中醫畢業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動力操作能力、臨床實踐運用能力等欠缺,加上漫長的中醫人才成長周期,自1991年以來,我國各高等中醫院校紛紛開始實施中醫七年制教育。七年制高等中醫藥教育旨在培養臨床型高級人才,學生畢業時應基本達到臨床住院醫師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這是一種本碩融通型的教育。此培養模式將學士和碩士所學習并具備的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相聯系,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豐富,增加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外語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牢牢掌握系統而深厚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以及現代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能,同時也能具備從事中醫臨床和現代科學研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此模式為七年一貫制,學士和碩士學位連續培養,通常情況下,包括普通基礎課學習、專業基礎課學習、臨床課學習、臨床能力集中培訓和畢業設計五個階段。學生在普通基礎課學習階段,通過學習應掌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對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而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學生應在中醫基礎理論和必要的現代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方面有一定系統而深入的掌握,還應了解一些研究生學位的相關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學生在臨床課學習階段,需要對中醫臨床理論知識和中醫臨床各種常見病診治規律有系統的掌握,同時學習現代醫學臨床技術。在臨床能力集中培訓階段,先開展一級學科的臨床基本訓練,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對適宜的二級學科及相關學科進行選擇并接受臨床訓練,最后,實施專業臨床訓練,以培養學生形成本學科能夠獨立工作的住院醫師水平。在畢業設計階段,導師對學生進行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科研意識、思維和能力,結合三級學科開展能力訓練以及課題研究實踐,使學生對臨床研究的基本理論有扎實的掌握,并撰寫課題研究論文。不同高校對于這五階段的劃分標準不盡相同。學生在接受這五個階段的學習,完成學業之后,如符合臨床醫學碩士學位標準,就能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
目前,部分院校對于七年制教學進行了許多探索和改進,主要改革方向為:增強醫學基礎課之間與臨床課程的交叉與融合,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并積累臨床經驗;改革臨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本科課程與碩士課程相結合,豐富學生知識面;臨床實施“一體化”教學,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多培養實踐能力。以“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模式逐漸成形。
近年來,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中醫院校實行七年制本碩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對于中醫教學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使較長的中醫人才培養周期縮短,并注重臨床型高級人才的培養,促進學生素質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不失為一種成效明顯的適應時代發展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