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珊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高級中 廣東佛山 528244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英語高考既是高等院校選拔學生的重要考試之一,同時也是對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評價之一。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IIIIII)三套試卷通過多種語篇類型一定程度上在考查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滲透對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考查。
完型填空是語言知識運用部分的第一節,該節是在一篇約250詞的短文中留出20個空白,共30分,占全卷總分20%,權重也不算輕。
1.語篇類型穩定
2018(IIIIII)三套全國卷的完型填空正確答案分布均衡,都是270詞左右的記敘文。全國I卷主要介紹作者大學期間對棋藝課程所做出的選擇對畢業后的生活的影響。這樣的選材很容易引起即將進入大學的考生的共鳴——引發他們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大學課程選擇的思考。全國II卷主要介紹了一位父親碰巧營救了自己的兒子的故事,反映出了“幫人即幫己”的人性美德,傳遞出了“做善事,收獲的是自己”的正能量。全國III卷介紹一位男子在收到陌生短信時禮貌回復并到醫院探望新生嬰兒的故事,引發強烈的親情共鳴和滿滿的善意。這些文章讓考生在閱讀文章內容的同時深入思考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認識到在生活日趨便利的當今社會,更應該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人文情懷。落實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凸顯高考的思想性與育人功能。
2.選項設置穩定
2018(I)41.A.put forward B.jumped at C.tried out D.turned down
2018(II)60.A.onboard B.intime C.forsure D.onpurpose
2018(III)47.A.coming in B.setting out C.passing down D.moving around
2018年三套試卷在完型填空中考查短語都只有一題,我們也可以大膽地猜測,未來兩年對于短語考查也可能只有一題,最多也不會超過兩題,而且四個選項中不會出現既有短語又有單詞的組合。
雖然試題四部分內容保持不變,但各小題選項設置比較靈活。近三年,完型填空短語考查題每年都有變化。全國I卷近三年考查短語的數量逐年減少,而且選項變得規范。2016年有5題選項含有短語的題目,其中4題4個選項都是動詞短語,1題選項中有兩個短語、兩個動詞。2017年和2018年都只有一題是選項含有短語的,但2017年4個選項有兩個動詞、兩個短語,而2018年的4個選項均為動詞短語。
完型填空考查學生是否能在掌握、理解文章主旨要義和句、段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準確判斷和選擇符合特定上下文語義和用法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
從2018年三套全國卷完型填空題目設置來看,完型考點覆蓋全面,布局合理,重點考查了各類實詞的詞義辨析,且以動詞和名詞為主,其次是形容詞,副詞考查1-2個,短語也都只考查了一題。題目都考查上下文的聯系及邏輯關系的分析,旨在讓考生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如I卷的 41、42、43 題,56、57、58 題;II卷的 58,59,60 題;III卷的 44、45、46、47、48、51題,要靠閱讀、分析語篇后并在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后才能選出正確的選項。因為完形填空的解題難度主要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所以這幾篇文章突出了完形填空注重語法點考查的同時又注重篇章邏輯的特點。
如果說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高考指明了方向,那么,在高考備考中,老師就是學生的拐杖。尤其在甄選題目時,老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在選擇完型填空練習材料時,老師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語篇類型是記敘文、夾敘夾議的文章;選項中出現考查虛詞的不選、考查語法的不選;原創題要注重考查語篇邏輯關系。
大多數學生認為完型填空是最難得分的題目。這跟該題目設置有關:完型填空是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挖掉20個空,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維是不斷被打斷的。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根據篇章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態度,判斷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才能在四個結構一致、語法一致的選項中選出最符合篇章意義答案。因此,學生的語篇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有關語篇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把握語篇的結構特征,從而提高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篇知識有效地獲取和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和態度。再者,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語篇中學習語音、詞匯、語法,而非單獨的、碎片式的教學。最后,在完型填空專項訓練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強化語篇意識。指導學生利用首句和首尾段信息,把握文章主旨、篇章結構,理解句、段間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根據上線文的線索、借助因果、遞進、轉折、讓步等邏輯關系,結合主旨大意,對作者意圖推理,作出合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