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水電第一總隊,廣西 南寧 530028)
2015年12月20日11:40,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恒泰裕工業園發生特大滑坡事故,300多萬土方覆蓋面積約38萬m2,最深厚度達20 m,滑坡體造成77名群眾失聯,33棟建筑物被掩埋或受損。接聯指請求和上級命令,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第一總隊(以下簡稱第一總隊)投入354余名兵力、264臺套裝備,連續奮戰27晝夜,完成了搶險任務。通過對此次特大滑坡搶險過程中技術方案和措施進行總結提煉,為今后處置類似險情提供參考借鑒。
此次滑坡棄渣場堆存的主要是渣土和建筑垃圾,滑坡原因為渣土堆積過高,堆積體處于不穩固狀態,且堆積坡度過陡,排水等防護措施不夠,內部土體發生液化,整體失穩發生滑坡。滑坡總方量324萬m3,最大縱向滑距1 120 m,覆蓋面積38萬m2,覆蓋厚度達8~20 m,造成77人失聯,33棟建筑物被沖垮掩埋或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雖然棄渣場堆積體能量基本釋放,但左側殘留部分約170 萬m3土體仍有隨時滑坡的危險,部分受損建筑存在二次倒塌風險,掩埋在滑坡體下部已倒塌倉庫及廠房內還存放有液化氣罐、乙炔瓶、工業酒精等易燃易爆危險品,其具體數量和位置不清楚,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災害發生后根據深圳市氣象部門預報,事發區域未來20 d內有持續降雨發生,局部降雨強度將達到30~50 mm,滑坡體含水量增大,滑坡體土質更加松軟,救援難度加大。
此次滑坡災難,滑坡體體積龐大、受災面積廣、掩埋深度深、人員財產損失慘重、社會關注度高,同時受天氣、地質、交通、損毀建筑物等因素影響,如何科學組織、精準施救、安全除險,是應急處置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施救難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滑坡體覆蓋廣、埋深大,精準搜救難度大。此次山體滑坡最大覆蓋面積達38萬m2,覆蓋厚度8~20 m, 33棟建筑物被沖垮掩埋或被破壞,廢墟中雜物多,很多房屋被完全覆蓋,看不見屋頂,難以精確定位,要趕在黃金救援期72 h內搶救生還者難度很大。
(2)工作面和通道狹窄,快速清除覆蓋層難度大。從滑坡體通往長鳳路有5個通道(東0~東4),兩側建筑物之間不足10 m,間距狹小。第一總隊運渣的東2通道被倒塌樓房阻擋,堆積了大量的鋼混結構殘塊,破拆難度大。而且,救援通道兩側擺放了大量的貨箱以及車輛設備,搶險期間車輛裝備和人員流動量大,大型裝備通行不暢,想要短時間清除300多萬m3滑坡體,搜尋失聯者難度很大。
(3)持續降雨帶來的不利影響。滑坡體自身含水率較高,受持續降雨影響,導致渣土松軟濕陷,救援通道及渣場道路坑洼泥濘,大型裝備在滑坡體上無法正常開展救援行動。因此只有制定有效的技術措施,減少降雨帶來的不利影響,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裝備能力,完成任務。
(4)渣場規劃管理難度大。要加快搶險進度,關鍵是解決300多萬m3渣土的外運與堆放問題。第一總隊承擔的1號渣場,運送距離遠、道路窄、路況差;2號渣場是農田菜地,土質松軟,受降雨影響,道路泥濘、承載能力差。因此,合理規劃管理這兩個渣場是確保救援順利的關鍵點。
(5)安全管理難度大。救援現場易燃、易爆等危險點源不明,危樓存在二次倒塌隱患,人員裝備投入量大,道路狹窄,交叉作業和人員流動大,雨天作業、夜間作業、疲勞作業及高邊坡作業呈常態化,因此對如何在確保不影響救援的前提下,實現“人不掉皮、車不掉漆”的安全目標是很大考驗。
接到搶險任務后,總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組成搜救分隊,配備地震救援車,采取摩托化機動出行方式,17 h內抵達現場,在與聯指取得聯系后,立即參與人員搜救。同時抽調300余名兵力、200多臺裝備,采取摩托化、鐵路和空中輸送相結合的方式,24 h內到達現場。救援全程劃分為搜救幸存者、滑坡體清運以及搜尋遇難者3個階段,區分任務重點,采用不同行動方案進行處置。
(1)搜救幸存者階段主要采取“網格作業、定點開挖、分層剝離、分區探測”的行動方案。通過對目擊者及損毀建筑物法人進行排查和尋訪,綜合考慮樓房破壞形態、倒塌和位移方向等各方面因素,繪制“失聯人員預計分布圖”,將任務區劃分為核心搜救區、重點搜救區和一般搜救區。總隊確定了9,10,13,14號4個重點人員搜救點。依托GPS衛星定位系統,運用雷達、聲波、蛇眼生命探測儀器按照先核心、再重點、后一般的順序進行網格化搜尋。由于滑坡體埋深度大,最大開挖深度達到20 m以上,且土質含水量較高,因此制定了分層梯級成槽、反鏟接力擴挖的措施。每層開挖深度控制在3~5 m,坡比控制在1∶2~1∶2.5,防止二次失穩塌方,并在開挖開口線2.5 m區域內設置警戒線,安排專人進行封控,確保搶險安全。開挖到建筑物后,先緩慢剝離表層渣土,再利用生命探測儀反復探測生命跡象,探測到生命跡象后,利用液壓破碎錘、液壓切割機、斷線鉗等設備進行破拆,打通通風通道,定點精準、精細搜救。經過搜救官兵堅持不懈地努力,在67 h內成功營救出唯一1名生還者。
為確保東2救援通道盡快實現出渣,前指技術組現地勘察,采取挖拆結合、兩側并進的措施分區域、分方向垂直打通東2生命救援通道。明確提出東2作業區和渣場于12月22日凌晨06:00前必須具備出渣和推運條件。指揮員靠前指揮,采取人歇機不停連續作業。22日凌晨03:00,東2作業面和渣場提前3 h實現出渣和推運條件,截止30日16:00,東2作業區實現了不間斷安全作業,并順利打通東1、東2兩條生命救援通道,為渣土外運和救援搜尋提供了有利條件。
(2)滑坡體清運階段采取“定點反渣、接力推渣、外運降高、見頂亮底”行動方案。轉入滑坡體清運階段后,主要任務是分區分層清運覆蓋層渣土,快速降低滑坡體高度,盡早實現亮頂見底的目標,確保搜尋失聯人員工作順利開展。
第一總隊先后承擔了東2口南側和東南側531高地的渣土清運任務,工程量近100萬m3。首先要對推、挖、裝、運等主戰裝備和人員科學編組,其次制定了反鏟定點翻渣、推土機接力推運、自卸車快速外運的行動方案,反鏟主要配置在作業面兩側,采取接力翻渣方式進行開挖收面,推土機主要配置在作業面中間區域,負責接力推渣。為充分發揮裝備優勢,采取人歇機不停方案,24 h連續作業。在技術方案優化上,為提高推土機工作效率,工作行程按30 m進行設計(常規施工一般按40~50 m進行設計),縮短工作行程,增加裝備配置數量,提高工作時效。在作業方式上靈活采取下坡推土法、溝槽推土法、斜角推土法、并列推土法的組合方式,推土機作業條帶間距控制在1 m左右,下坡角度控制在30°以內,大大提高了推渣作業效率和作業強度。
(3)搜尋遇難者階段采取“挖拆并舉、拆運結合,人工輔助、精準搜尋”行動方案。進入救援行動中后期,主要任務是對滑坡體底部3 m的區域進行拆除翻挖,搜尋遇難者,是整個救援行動的收官階段。在技術方案上,綜合運用“推、挖、裝、運、拆、割、測”等技術手段,進行地毯式過篩式精細搜尋。①靈活人機組合。抽組成立開挖組、破拆組、搜尋組,利用挖掘機緩慢開挖,去除倒塌建筑物表面渣土,利用破碎錘、抓鋼機、液壓剪、切割機、電氣焊等裝備對破損的建筑物進行切割破拆,并快速外運。②精準作業。考慮位于最底部的遇難和失聯人員相對較多,且事發現場發生過爆炸,部分遺體很可能肢體不全,為確保不破壞遺體,不遺漏殘肢,要求操作手在救援中做到“一挖二抖三看”,小幅度、多頻次、精細化作業,并為每臺裝備配備觀察員,對作業全程進行觀察。一旦發現遇難者,改由人工輔助作業,確保不留死角、不破壞遺體,對肢體不全的,以發現點為中心擴大搜尋,確保不留死角。③做好清底驗收工作。技術組及時協同消防、監理及測量人員對清理完畢的工作面進行驗收簽證,確保搜尋全面徹底。
(4)渣場維護采取“鋪路置臺、接力推渣、分區堆放、逐層堆高”行動方案。渣場原為農田菜地,表土松軟,水溝縱橫,加之持續降雨,嚴重影響出渣的效率。為降低影響,對渣料進行了分類辨識,將建筑廢料、鋼筋等與土方分區堆放。對堆渣體進行修坡處理,做到坡面平整、邊坡穩定,并對所有堆渣邊坡進行彩條布覆蓋,防止雨水沖刷導致邊坡垮塌,泥濘路段采取鋪設路基箱、鋼板和石渣相結合的方法,保證渣場管理工作有序進行。隨著任務的調整和裝備的不斷投入,形成較大的卸車平臺及出渣循環通道,以提高作業效率。為加強調度管理,在渣場入口設引導員,卸料平臺和堆料點設指揮員,出渣主干道設安全員協助交警指揮交通,并根據各工作面的作業情況,安排出渣車輛進出順序,確保了渣場道路暢通。通過采取這些綜合措施,經受住了兩次30~50 mm強降雨過程的考驗,保證了推運、翻挖、裝載等工作面作業順利開展。
(5)安全工作采取“預警在先、治理源頭,防范在前、安全管控”行動方案。針對救援力量多、車輛裝備密集、易發次生災害等情況,組織力量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隱患,及時制定緊急避險預案,認真落實工前交底、工中檢查、工后講評制度,確保各項安全技術措施落實到位。①加強對危險品識別管理。每2臺機械配備1名專職安全員,一旦發現液化氣罐、壓力容器等危險和不明材料物品時,先進行封控疏散,并協調消防或專業人員采取氮氣充換、防爆風機吹散等措施進行處理。②落實雨季安全作業措施。密切關注天氣和雨情信息,及時通報現場人員;安排測量人員對滑坡隱患區實施監控,每2 h觀測一次。開挖工作面設置臨時排水溝,溝底部用彩條布進行防滲,已開挖邊坡用彩條布進行覆蓋,并配備發電機、水泵等排水設備,遇有積水及時進行導排。③加強夜間作業管理。做好現場照明布置,在制高點、危險點分別設置觀察哨和警戒哨,指揮員和安全員進入現場必須配戴反光衣、熒光棒、口罩、口哨等防護物品。④制定緊急避險措施。制定避險方案,傳達到全體作業人員,明確緊急避險的信號、撤離路線、安全區域等,及時組織緊急避險演練。12月27日、1月13日,天氣連續降雨,局部強度達到30~40 mm,南側天然氣管道出現泄漏,部隊緊急撤離,成功避險。
(6)綜合保障上采取“精細標準、多點保障,軍地融合、聯動協同”行動方案。救援行動中,針對后勤保障工作項目多、時間緊、要求高等特點,建立軍地融合、高效聯保的保障機制,構建以自我保障為主、地方保障為輔、整體聯動、就近保障、相互支援的后勤應急保障體系。①強化裝備協同。裝備是此次搶險的“重頭戲”。依據“大協同、大融合”保障機制,啟動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積極與聯指、當地政府、兄弟單位、地方企業溝通對接,統籌調配推、挖、裝、運等主戰裝備及照明設備,充足而及時的裝備保證了搶險工作的順利開展。②化解物資壓力。緊貼戰場需求,積極與地方聯指溝通對接,以精心、精準的標準和要求,積極協調解決救援物資上萬件、生活物資近20 t、被裝物資4 000余件套。③暢通油料供應。針對裝備加油耗時等影響救援進程的實際情況,靈活采用了“加油車現場保障、外接增壓泵遠程保障、加裝油管接力保障、油桶分裝機動保障”等綜合保障模式,減少了中間過程耗時,提高了裝備利用時效。④便捷修理服務。與三一重工、山推、廈工的深圳搶修服務點建立聯保機制,采用跑面巡查、現場搶修、定點維修等方式,確保了裝備的完好率。
此次搶險第一總隊連續奮戰27晝夜,搜救出唯一1名幸存者,搜尋遇難者遺體42具,完成推渣94萬m3、翻渣190萬m3、渣土外運77萬m3、渣場平渣51萬m3、破拆房屋5棟、見底清面3萬m3,按時完成了搶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