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偉
邳州市邳城鎮 口中心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小語教材中編選了不少的狀物散文,如《石榴》、《廣玉蘭》、《夾竹桃》等。這些課文語言流暢,內涵豐富,構思精美,是作者情感與思想的載體,也是讀者借助朗讀傳達情感的憑借。因此,教學此類課文應立足于文本的思想內涵與形式表達,以情感為驅動,以審美為目標,來達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語言素養與審美能力的提升。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端,教學的序曲。導入,貴在精彩與實用,能夠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閱讀探究的熱情,使之盡快地將自己“心”投放到文本之中,去感知、感悟語言文字所承載的信息,領悟字里行間的豐富情感或包含的深刻道理。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優化教學策略,創新教學設計,讓課的開端精彩無限,充滿吸引力。
比如,出自國學大師季羨林筆下的《夾竹桃》一文,語言流暢、清新,閱讀此文如春風拂面、心曠神怡,跟作者一樣產生無限遐想。這就是經典之作的魅力與價值所在。教學此文,在第一課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導入——首先,筆者運用大屏幕呈現出幾幅夾竹桃的圖片,有遠距離的拍攝,也有近距離的特寫。圖片吸引了學生的目光,筆者問學生這種花叫什么名字,并要求學生根據觀察來描寫它的葉子和花朵。于是,有的說它的葉子像翠綠的竹葉;有的說它的花朵像三月的桃花。至此,筆者適時小結:“因此,它有了一個美麗而高雅的名字——(生齊答)夾竹桃!”筆者板書課題。然而,小結過后筆者并沒有急于學習課文,又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這種花如果不叫夾竹桃,你還能給它起一個什么名字?”這一問題一下撥動了學生的思維之弦,“竹桃”、“桃竹”、“竹桃連理”……一個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應運而生,學生的思維之花讓筆者眼前為之一亮。這節課,咱們就跟著國學大師季羨林一起走進他家的院子,欣賞那妙趣橫生的夾竹桃吧!”
在《夾竹桃》一文的導入中,筆者挖掘了題目所蘊含的價值,在“解讀”與“想象”中做文章,層層剝筍,引人入勝。一是觀察抓特征,領悟名字由來;二是給夾竹桃另取名字,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這兩個小小任務的驅動,學生對夾竹桃有了好感,建立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礎上,筆者拋出一個有統領性的探究性問題,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探尋美、欣賞美的欲望。于是,學生帶著閱讀期待走向了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對于當今的語文教學來說仍然是一個法寶。語文課堂上缺失了朗朗的讀書聲,閱讀教學將大煞風景。閱讀教學是在“讀”過程中得以展開與推進的,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是在“讀”的活動中得以實現的。因此,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盡情地讀,享受地讀,讀出情景、品出情味,悟出道理,獲取美感,收獲啟迪。“讀”字當先、“讀”占鰲頭,應成為閱讀課堂上一道永不消逝的風景。
教學《夾竹桃》,在導入課文之后,筆者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欣賞名家的朗讀課文錄音。無聲的文本語言頓時變成了動聽的有聲語言,再加上婉轉、悠揚的旋律,學生一下子融入到了無比美好的境界中。他們用心聆聽著、感受著、想象著,熱愛語文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萌發。這就是欣賞配樂朗讀的意義所在。當然,除了欣賞配樂朗讀,還要開展學生練讀、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朗讀展示及讓學生配樂朗讀或集體朗讀等活動,以達到以讀促講,以讀促悟,讀悟結合,培養語感能力和審美素養。
“清新淡雅幽香遠,默默無聞品自高。”這是筆者對夾竹桃品格的概括,而這種品格之美,筆者在課堂上又借助不同形式的朗讀和相關的資料拓展,促使學生一步一步地走進了文本,深入到了文本的字里行間,感悟到了文本中濃濃的情意,弄清了作者為什么對夾竹桃情有獨鐘,無限眷戀。
狀物類散文“形散神不散”,圍繞一個中心作者進行精心的選材與構思,在藝術表現手法了體現了諸多的美點。教學狀物類散文不能只停留在“讀讀背背”這一層面上,還引導學生“再往前走一步”,即在感悟文本內涵的基礎上,探討、欣賞文本的表達藝術,領略文本的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之美,使學生獲取美的享受的同時,學習、借鑒文本的表達方法,讓閱讀服務于寫作,逐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夾竹桃》一文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有諸多值得關注的“美點”,如嚴謹的結構,巧妙的過渡,合理的想象,細膩的描寫,鮮明的對比,比喻、擬人及排比手法的運用,等等。如何挖掘與運用這些教學資源?筆者的做法是,將發現的時空完全放手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單位,去深入研討,自主發現與欣賞;然后,小組推舉代表面向全班同學匯報。比一比,誰說得正確、精彩。事實證明,學生在分析與鑒賞方面是存在潛力的。有的發現了文章的結構很美,作者運用了“總→分→總”的寫法,開頭一段總起下文,結尾總結全文,文章首尾相互照應,并且結尾深化了文章中心;有的說作者想象很豐富、很美麗,讓自己佩服得五體投地……總之,你給予學生發現的權利,學生便會回報給你更多的驚喜。學生通過自己對文章結構和語言文字的品讀,促進了審美能力的提高,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懷,而這正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綜上所述,教學狀物類課文,教師務必鎖定文本語言及表達藝術,以情感作驅動,引領學生去自主閱讀、感悟、欣賞、交流,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步入審美境界,以豐富審美體驗,促進審美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