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223團學校 新疆巴音郭楞 841308
“三分詩七分吟”,詩詞是凝練的語言藝術,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需要反復朗讀,才能了解詩意、體會詩情、進而領略詩境。
誦讀是學習詩詞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因此,可以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作為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條常用教學線索,精講多讀,以讀代品,領略詩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可下覷的:
第一,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能進行自我熏陶
第二,朗讀能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能力
第三,朗讀是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途徑
第四,朗讀是背誦的基礎,是語文積累的重要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說寫水平
成功的朗讀教學一定是層次細膩、過程生動、形式活潑。還記得徐世榮先生說:“朗讀教學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教學朗讀,指導學生朗讀;二是通過朗讀,輔助語文教學。朗讀能打開‘聽、說、讀、寫’四項要求的大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一以貫之’的作用”。
這學期,我用九年級的詩歌單元進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嘗試,以《我愛這土地》為例,來談談自己在朗讀教學上的設想與設計。
《我愛這土地》朗讀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并背誦詩歌
2.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及詩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
重點:反復誦讀,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及詩歌的主題。
難點:探究詩歌中意象的含義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艾青的相關常識。
教師:多媒體課件、名家誦讀音頻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齊讀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我愛這土地》,如果要強調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那么應該怎么讀?如果我強調愛的對象,怎么讀?如果我強調的是主語,應該怎么讀?我們會發現同樣一個題目,重音不一樣,強調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就是重音的魅力。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艾青的腳步,一起來感受他對祖國的愛。
(二)初讀,整體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注意字音和重音
2、再讀課文,注意節奏嘗試讀出情感
3、結合屏幕提示齊讀課文。(幻燈片展示)
(三)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詩人深愛的是一片怎樣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寫土地的詩句?
為什么艾青用這些修飾語來形容土地,這首詩創作于什么時代?
2、結合寫作背景,說說土地前面的修飾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有什么特殊含義?
3、除了土地這個意象外還出現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義?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合作探究
教師適時引導、點播
(預設(1)“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中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是哪個詞,換成悲哀好嗎?在這首詩中還有一個詞與悲哀的情感類似,這個詞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悲憤)
(2)是什么人激怒了?被誰激怒?這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不正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嗎?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贊美)
(3)中華民族正遭受著苦難,但我們的民族正奮起反抗,你說這樣的民族有希望嗎,哪個詞最能表達?說說這個詞象征什么?詩人的情感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悲憤-贊美-對光明的向往))
4、男生讀這幾句并讀出感情
5、詩人對土地如此深沉的愛,是借助什么形象來體現的?找出文中描寫鳥的句子?詩中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6、女生齊讀這幾句
過渡:第一節中,詩人化為小鳥的形象歌唱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土地上抗爭的人民,歌唱中華人民對光明與未來的向往,可是詩人卻是飽含淚水來歌唱,大家說說為什么?這句應該怎么讀?(低沉)詩中說“常含淚水”這是怎樣的淚水?(悲憤、激動、對未來充滿希望)淚水背后充斥著什么樣的感情——愛得深沉
(四)聽讀,聆聽名家朗讀
(五)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1、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練習朗讀
2、小組合作展示朗讀成果
(六)作業的設計:
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的實際,你會唱些什么?仿照課文試著寫一寫。
【教學反思】
這堂課是以“朗讀”為活動線索的一次教學嘗試。
基于這樣的設想,導入時直接采用讀題目導入,一方面直入正題,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讀題目的過程中體會重音在朗讀時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重音并嘗試讀出感情,在朗讀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生對詩歌的初步感知。在初步的感知的基礎上再來重點研讀詩歌,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進而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即主題。通過品讀這個環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刻,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聽讀名家朗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最后讓學生個性演讀,詮釋自己對詩歌最真切的感受。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這次朗讀教學的嘗試,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也讓我深刻的意識到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巨大作用,但僅僅有這樣的一堂朗讀教學課是不夠的,應將朗讀真真實實地落實到語文教學中,落實到每一堂語文課,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讀”在語文課程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