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彬
重慶市第九十五初級中學校 重慶 400084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小學語文學習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使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協同發展,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順利地完成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讓學生自然平穩地由小學階段的學習過渡到初中階段的學習,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認識的愿望,實質上就沒有智育”。因此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斷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應該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生動活潑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舉行課堂競賽、排演課本劇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對課文進行了解,把握課文的主旨,而且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初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既應該緊扣教材,實現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又應該面對教學實際,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只有認真做好初一語文的過渡和銜接,才能為學生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無數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壞,是靠教師“引”出來的,而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小學生升入初中后,對新的學習環境及新的教學方法很陌生,這時語文教師就要當好“橋梁”,多給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不僅讓他們“學會”,更要讓他們“會學”。筆者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使我們的教學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須以學生為本,積極摸索激趣方法,運用靈活多樣的、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欲望,依靠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愿學、樂學、勤學中提高語文能力。
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能否準確地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將語言文字組織成文,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有很大關系。
小學生的思維有著明顯的具體形象性,他們往往難以從整篇課文中概括出文章的精髓或者剖析出各段落間的有機聯系。因此,進入中學階段,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讓學生掌握有根有據、有條有理、前后一致地思考問題的方法,發展他們綜合、歸納、類比的思維能力,以適應學習的需要。
(一)由學會到會學。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般局限于上課專心聽講,課后完成作業。初一語文教師則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方法的培養,但也不能操之過急,而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訓練狀況出發,采取一些過渡措施。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讓他們去研討,逐步變學生被動的學為主動的學,教師還要逐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包括預習、復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獨力學習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
(二)從個體操作式學習到合作探究式學習。學生獨立操作式學習常常是小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這是學生思維特點對學習方式的客觀制約。但進入中學學習后,語文學科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學科多,任務重,難度高,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多個學科的知識,單靠自學往往效率比較低。所以初中語文的學習提倡合作探究式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學生思考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外,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地方,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進度、或分散難點、或化難為易、或鋪路搭橋,因勢利導,充分揭示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在聯系,使每一個新知識,特別是上面提到的這些難點都有舊知識的基礎,讓學生感到新知識是已學知識的擴大與延伸。這樣學習起來既感到有新意又不感到陌生與困難,學生也容易接受。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一階段是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重要過渡階段,教師一定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語文知識。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的教學計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要注意提問的難度適中,使問題能夠更好地引導初中生主動思考,不斷豐富與拓展他們的原有認知體系;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以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來促進銜接工作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