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孟 歡,楊 潔,馬 超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在收到居民投訴后,該配變站所屬供電公司曾對該配變站變壓器室采取了降噪措施,如在變壓器室內安裝了吸聲天花板及消聲墻板,門內貼了一層吸音棉,但噪聲依舊比較大,噪聲擾民問題仍未解決。為此,決定對該10 kV配變站進行改造,采取噪聲綜合治理措施,以期減小配變站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經現場踏勘與測試發現:變壓器產生的電磁噪聲通過門的縫隙、通風口,上部的百葉窗及下部的電纜通風散熱孔衍射傳播,直接影響對面住宅樓住戶。這部分噪聲為空氣傳播噪聲,也是對面住宅樓住戶投訴噪音擾民的主要原因。
變壓器直接安裝于地板上,低壓輸出通過母線(銅排)直接與變壓器相連接,使變壓器產生的振動波以彈性波的形式傳入建筑結構,引起結構外表面的微振動,從而向外輻射二次噪音,使整個建筑物(特別是變壓器室的一側)成為一個聲源。這部分噪聲為結構傳播噪聲,是噪聲擾民的次要原因。
經分析,該10 kV配變站噪聲擾民的主要原因為空氣傳播噪聲。根據現場實地勘查和論證,解決該配變站噪聲擾民問題應從降低空氣傳播的變壓器直達噪聲污染入手。該供電公司最終采取的噪聲綜合治理措施有隔聲、消聲、通風、溫度控制等方法,從聲源和傳播途徑上對變壓器產生的噪聲進行降低和阻隔,從而達到綜合治理、降低噪聲的目的。
(1) 用磚砌實體封堵所有建筑結構的通風孔洞,隔斷變壓器向住宅樓擴散的直達噪聲。本次對門上方的百葉通風窗和下方的鐵網通風處采取紅磚砌體,達到隔音的作用。
(2) 對門的縫隙、缺口等采用水泥封堵和泡沫膠封堵,縫隙大的地方加裝角鋼后再封堵。
(3) 將變壓器門更換成全封閉的防火門,提高門的隔音水平。
安裝超低噪音的配電房專用通風消聲一體機,并在進風口安裝消聲器,解決配電房通風散熱問題。
在變壓器室門下部鐵網通風處用紅磚砌體時,安裝了一個加裝消聲器的通風設施;在變壓器室墻體處也安裝了一個進風口加裝消聲器的配電房專用通風消聲一體機;同時在通風機與墻體接觸處采用密封條將其縫隙密閉,避免噪聲傳播。
在一些地區有針對性的開展土壤磷素、土壤酸堿度及土壤有機質含量調查,查清問題發生的原因,及時掌握耕地土壤肥力變化趨勢、農藥、重金屬對農田的污染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消除耕地質量隱患。每年進行一次耕地質量監測情況和農戶施肥情況的分析匯總,對耕地增產潛力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提出本地土壤改良、科學施肥方案,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持、提高耕地質量的措施和對策等[2]。
為控制主變室內溫度,在每個主變室內配套安裝一個溫度控制器,用來控制通風消聲一體機的啟停。溫控器的溫度設定為37 ℃,當室溫超過37 ℃時,溫控器自動啟動一體機,強制通風散熱,以達到控制室溫的目的。
此次安裝的通風消聲一體機由廣州樂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開發,是一種與噪聲高插入損失消聲器完美結合的超低噪聲小葉風機。該一體機自身噪聲只有30 dB,無結構傳聲問題,可有效解決變壓器噪聲通過通風口的衍射擾民問題。安裝后,全面實行配電室溫度自動調節,通過風機的溫度控制器來控制風機的開啟和停運。該產品可高效改善配電房設備的運行環境,有效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為供電安全保駕護航。
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對該10 kV配變站進行噪聲綜合治理后,經現場監測證明,降噪效果明顯。因夜間噪聲最為明顯,故選擇夜間對該配變站噪聲治理前后的室外噪聲進行監測對比,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噪聲治理前后等效聲級的監測結果 dB(A)
從表1可見,綜合治理前3臺變壓器噪聲等效聲級為 51.4—52.1 dB(A),治理后噪聲等效聲級為48.1—48.3 dB(A)。從監測數據來看,此次噪聲綜合治理措施實施后,主變室外夜間噪聲最大降低了4 dB(A),降低了變壓器運行產生的空氣傳播噪聲,尤其是正對著變壓器室門的住宅樓的聲環境改善較為明顯。
該10 kV配變站變壓器室噪聲綜合治理后,技術人員回訪了對面住宅樓的住戶。2樓的3戶居民和1樓的1戶居民均反映治理前夜間噪聲影響睡眠,治理后基本上聽不見聲音,表示噪聲綜合治理效果明顯,很滿意此次治理工程。變電站運維人員也反映,主變室門關閉時室外基本上聽不到變壓器運行的聲音。
綜上所述,此次噪聲綜合治理效果良好。
通過現場的實際監測和對周圍居民的回訪,以及變電站運維人員的反映,證明該10 kV配變站噪聲綜合治理的降噪效果明顯,此種綜合降噪方法可供其他城區配變站參考。
1 關 宏,王庭佛,郜樹民,等.10 kV和35 kV變配電站的噪聲影響和治理[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2,23(5):38-43.
2 袁聰波,黃家彬.變電站噪聲分析及治理[J].上海電力,2002,15(4):59-61.
3 邵宇鷹,張思平.變電站噪聲特性及降噪控制措施[J].電力與能源,2014,35(4):542-544.
4 王 驊,陳錦棟,黃青青,等.居住區內10 kV變配電站的噪聲污染及治理[J].噪聲與振動控制,2015,35(4):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