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宗
特朗普總統執政14個月,美國行政部門高官更換猶如走馬燈,至今已有20多位。究其原因,“通俄門”調查、特朗普和“假媒體”的混戰、決策團隊的內斗、個人丑聞等不一而足,當然最大原因還是特朗普的不羈性格和“老板”做派。大多數官員走人是政治和權力斗爭的結果,而最近以前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和國務卿蒂勒森為代表,因與特朗普執政理念不同而離職成為一個突出特點。
特朗普自詡決策之道是鼓勵不同意見、挑起內部辯論,最終自己拍板,但實際上他最喜歡的是順從與附和。在民主黨虎視眈眈、特別檢察官步步緊逼、輿論環境險惡的政治大氣候下,性格自負的特朗普非常需要忠誠,需要自己被迎合的白宮“小氣候”。美國政府和社會從不缺多元的聲音,國會和輿論的制衡也還有效,但如果特朗普不能容忍內部反對之聲,白宮決策小圈子將變得同質化。這可能增加決策失誤的風險,嚴重情況下會造成戰略災難,害人害己。
在經貿問題上,特朗普的重商主義理念根深蒂固,美國媒體曾稱,過去三十多年,特朗普認為美國在外貿上吃虧的想法一以貫之。作為美國右翼民粹主義和“鐵銹帶”藍領選民的代言人,特朗普需要兌現競選承諾,需要下屬貫徹其經貿理念。
特朗普在貿易上雖有執念,也不能為所欲為。調整貿易政策影響巨大,既牽扯美國國內不同集團的利益分配問題,也已經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歐盟明確釋放貿易報復的強硬信號,中國在美方得寸進尺的情況下做好強硬反擊準備,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白宮對政策成本和收益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因進口產品價格升高和貿易伙伴報復而利益受損的群體,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影響白宮的決策。
不過,只有這些群體真正感受到貿易戰的痛苦,并將反對或請愿轉化為下次大選中不再支持特朗普的選舉威脅,只有這種威脅發生在決定特朗普政治前途的“鐵銹帶”地區,才能對特朗普政府的決策產生切實影響。
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受國內因素制約較少。如果特朗普提名的蓬佩奧成為下任國務卿,美國政府中的鷹派力量會增強。蓬佩奧有從軍和從商經歷,未來,包括特朗普本人在內,有軍人和軍校經歷的美國決策層,可能讓美國外交政策趨于強硬。
這種鷹派外交已體現在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中。在美國國會、媒體、軍隊和盟友的“裹挾”下,有意緩和美俄關系的特朗普不得不展現對俄羅斯的強硬姿態,美俄在軍控、烏克蘭和敘利亞等問題上的分歧將長期存在。在決定將駐以色列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展現強有力的挺以姿態后,美國未來可能退出《伊核協議》,重新啟動對伊朗能源領域的制裁。
在驟然升級的經濟制裁、軍事威懾和外交孤立下,朝鮮積極推動緩和外交,特朗普做出了會晤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決定。“特金會”如果成行,無疑將創造歷史,產生比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訪問古巴更具沖擊力的效果。不過可以預見,除非出現奇跡,否則美朝圍繞半島無核化、安全保障機制的談判長路漫漫,美國對朝鮮的高壓態勢不會輕易放松。
美國政府人事上的變化,當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美關系。特朗普政府明確視中國為競爭者和對手,在貿易和臺灣問題上都擺開了測試中國的架勢。有種觀點認為,特朗普不希望和中國打貿易戰,也沒有準備好在臺灣海峽攤牌,關稅和美臺關系都是這位“商人總統”實現貿易目標的“交易藝術”。但要在國際政治,尤其是在中美這兩個大國間玩游戲,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嫻熟的外交技巧。美國總統的權力再大,政策制定和落實也最終離不開白宮幕僚、行政高管和軍方將領。在人心惶惶、常常擔心被炒魷魚的華盛頓官場,目前看還沒有堪此重任的官員。委身華府智庫的很多有志之士,似乎也不太愿意為白宮效力。
在選舉和政治斗爭的壓力下,右翼和民粹派扎堆的特朗普政府如果我行我素、任性到底,其推行的極端甚至冒險政策必然產生巨大的負效應,讓美國自食其果。▲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