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鄒松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在印度大文豪泰戈爾這句詩的指引下,《環球時報》記者不久前去他的故鄉——印度和平鄉,找了“秋葉”,看了“夏花”。
一大清早,記者踏著露水走進位于這里的印度國際大學,想看看從泰戈爾時代延續至今的“露天課堂”。露天課堂,顧名思義,天作屋頂,地當學堂,周遭萬物,或充耳不聞,或可學可鑒。這種在自然中學習同時順應自然的教育模式,近百年前便為泰戈爾所倡導。
“露天課堂”并不是“野地里學習”的代名詞,它露天,但也有“教室”。“教室”往往離不開一棵大榕樹,在樹蔭下,十幾厘米高的磚石圍成一個盾形的圍堰,學生們坐在那里聽講,盾形直邊的中間有一個石墩作為講臺。
不走運的是,當天正值宗教節日,“露天課堂”休課,記者只能獨坐在榕樹下靜思。剎那間,或是有風吹來,或是有鳥飛走,頭頂的榕樹葉嘩嘩落下,沒等拿起相機,便都覆蓋在了“教室”的地面或“座椅”上。
“秋葉”凋落之地或能點醒世人,“夏花”綻放之所更被眾生所崇。距“露天課堂”不遠的“玻璃房子”是泰戈爾的“自習室”。這是一處真真正正的玻璃房子,相傳泰戈爾當年就是在里面一邊日光浴一邊悟出大道真理。
下雨了怎么辦?面對記者“抬杠”式的問題,“玻璃房子”旁的保安指了指不遠處的一片平房,那里也是泰戈爾最早授課的地方。看來晴時擁抱林木與陽光,雨時棲息在房舍修習,本就是人與自然相處之道。
“我這次來就是想把泰戈爾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進到國內,特別是學齡前教育”,云南大學的老師陳超5年前來到國際大學支教:“中國學生的競爭正日益低齡化,幼兒園里都充滿各式比拼,社會上所謂的早教機構主張的也都是西式教育那一套。”
如果說陳超打算引進的“自然教育”項目尚處理念階段,那由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館在印東地區推廣的漢語教學,某種程度上正踐行“自然教育”的準則。不久前,加爾各答近郊的玄奘寺迎來百名印度小學生,他們是來參加“快樂漢語日”活動的。活動上有漢語知識有獎問答,有舞獅表演,還有中國藝術家現場演奏中國民樂。
由于與中國地域接近,歷史來往頻繁,以加爾各答為首的印東地區原本就是漢語推廣的前沿。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馬占武說,在這里,學中文固然“實惠”,但更應該是興趣的體現,所以我們主要是培養他們對中文的興趣。
從泰戈爾的“露天課堂”,到玄奘寺的歡聲笑語,詮釋著“在自然中學”與“學得自然”的相輔相成。希望這能成為中印間彼此通達的智慧話語。▲
環球時報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