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夢旭 張朋輝 ●陳一
美國越戰之后規模最大的示威游行24日在全國近400個城市爆發,僅首都華盛頓一地據稱就有50萬人參加,全球共計約80萬參加。這場大游行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多數是青年學生,他們聲稱將“不惜一切代價”讓政客們最終阻止槍支暴力,實行更加嚴格的槍支管制。街頭涌動的龐大示威人群、臺上情緒激動的演講者、隨處可見觸動人心的標語……美國國內的社會紛爭超越特朗普惹下的所有外交麻煩,牢牢占據著當天美國媒體的頭條。很多人希望這次大游行能帶動一場偉大的變革,讓久拖不決的控槍問題出現轉折,但同樣有不少分析表示悲觀。《今日美國》報評論說,每次大規模槍擊案后都會引發社會激烈的辯論,但其后是控槍努力可恥的失敗。
“為了我們的生命”
3月24日,來自全美各地的學生齊聚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主題為“為了我們的生命”的大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更加嚴格的控槍措施,保護校園安全。不僅僅是在華盛頓,這天,從紐約到波士頓,再到上月發生校園槍擊案的佛羅里達州南部城市帕克蘭,游行在全美390個城市同時舉行。美國之外的不少城市也發生類似的抗議活動。青年學生紛紛走上街頭,響亮地發出他們的聲音:“面對槍支暴力我們不再沉默,政客們必須在控槍問題上有所作為。”
這場大游行是由上月14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帕克蘭市校園槍擊案的幸存者發起。
24日一大早,《環球時報》記者來到華盛頓市聯接白宮和國會大廈的賓夕法尼亞大街,看到那里已經擠滿從各地趕來的學生。他們高舉標語“保護孩子,而不是保護槍支”“從全國步槍協會拿錢,對我們來說意味著死亡”“不能再有槍支受害者”“國會不需要槍支,需要勇氣”……示威組織方聲稱約有50萬人參加了在華盛頓的集會和游行。
與此前反槍支暴力游行不同的是,24日的示威人群中多數是中小學生。來自佛羅里達州倫納德高中的菲麗絲,與同校5名學生一起趕到華盛頓參加游行,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校園槍擊事件不可接受,年輕的生命在這類暴力事件中消逝,讓人悲痛,政府必須加強槍支管控。”
一些中老年人也自發地趕到華盛頓參加游行。來自佛羅里達州坦帕的瑪格麗特是一位退休教師,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學生應該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而不應該在恐懼的環境下上課。允許在校園攜帶槍支是荒謬的,必須保護好我們的孩子,華盛頓的決策者們應該采取行動。”
游行主會場設在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人們接連上臺發表對控槍的看法。其中最感人的一幕來自于帕克蘭校園槍擊案幸存者上臺發表的演講。“今天,我們來到這里游行,我們不再沉默,我們要戰斗,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么,我們不會繼續無謂地等待。”
18歲的艾瑪·岡薩雷茲是佛羅里達州帕克蘭中學槍擊案的幸存者,她一一喊出17名遇難者的名字,說:“槍手只用6分鐘20秒就用AR-15攻擊性步槍奪去了17個學生和教工的生命。悲劇不能再上演了!”
控槍運動迎來轉機?
槍支暴力是美國社會的痼疾。近年來,美國槍支暴力有愈演愈烈之勢,校園槍支暴力事件也不時上演。根據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統計,截至記者發稿時,今年已經有3187人死于槍口之下,另有5579人受傷。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自1999年以來193所中小學超過18.7萬名孩子在上課期間經歷了槍擊暴力事件,這些恐怖經歷改變了他們。由于校園槍支暴力,很多孩子們已經成了驚弓之鳥,即便是假的警報聲也能給校園帶來恐慌。專門研究兒童精神創傷的心理學家布魯斯·佩里認為,在人們的意識中,學校已經不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在帕克蘭中學槍擊案后,全美興起新一輪控槍呼聲,但前景并不樂觀。“學生們的呼聲與國會山和白宮的行動形成了鮮明對比”,《紐約時報》評論說,就在學生開始游行前數小時,特朗普簽署了1.3萬億美元的開支法案,而該法案在控槍問題上沒有采取任何新的重大措施,在擴大背景審核、對攻擊武器強制實行額外限制、提高購槍年齡和限制銷售高容量彈藥方面什么也沒有做。
“學生對政客們不采取行動感到了一種挫折感,他們希望全國各地的游行為在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之前進行變革提供動力”,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評論說,在華盛頓,一些學生高呼“用選票把他們干掉”的口號,呼吁年輕人登記投票。這次控槍游行集會的積極分子說,他們一代人的行動將是控槍運動發生變革的一個轉折點,“我們能夠而且將活過我們的對手,因為他們老了。我們將改變美國的面貌。”
美國社會的撕裂再次表現出來。
美國全國步槍協會網絡視頻節目主持人克雷恩·努瓦爾說:“這些孩子們應該去游行反對他們虛偽的信仰結構。據我所知,槍支暴力事件的原因是擁有槍支的人來的不夠及時。”而在華盛頓、鹽湖城等地,針鋒相對地爆發了擁槍派的大游行。擁槍派分子羅伯特·約翰遜說:“當發生交通事故時,人們不會去指責汽車。為什么發生了槍擊案,人們就要指責槍支呢?”
兩黨態度截然不同
分裂社會的背后是分裂的政治。國會參眾兩院的民主黨成員紛紛發聲,支持學生發起的控槍大游行。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發表聲明說:“我在紐約跟隨游行隊伍前進了兩個小時,被他們的熱情和堅定不移所感染,現在,實現控槍目標就要看總統怎么做了。”參議員墨菲贊揚說:“在美國歷史上每一場偉大的變革都是由年輕人領導的。”
共和黨對控槍大游行是另一種態度。特朗普本人迄今尚未對這場游行做出任何評論。白宮發言人沃特斯則避重就輕地說:“我們支持這些勇敢的美國年輕人今天行使他們的第一修正案權利。”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聲稱,“我尊重他們的觀點,并認識到許多美國人支持槍支禁令,但許多其他美國人不支持槍支禁令。”
美國社會要求控槍的聲音早已有之,2012年胡克小學發生槍擊案后,奧巴馬曾專門成立特別工作組,希望加強對槍支的管控,但最終不了了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德納·米爾班克說:“全國步槍協會盡管在美國國內很不受歡迎,但它依然控制著共和黨、控制著白宮、控制著國會。”
控槍法案一再難產,使得美國民眾對于政客的信任度也直線下降。據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所做的調查,當前美國年輕人已經對政客失去信心,多數青年不認為領導人是為年輕人的利益而行事,2/3的美國青年認為美國經濟被富人和權貴所操控,約一半的青年認為政客和傳統政黨已經不再關心人民的呼聲。
來自華盛頓州的麥克舉著一位年輕女性的遺像站在賓夕法尼亞大街上。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是他一位朋友的妻子,多年前死于槍支暴力。當記者問他期待這次游行取得什么樣的成果時,他搖搖頭:“我們只是來表達自己的聲音,最終可能一切都沒有變化。因為支持擁槍的利益集團太強大了,他們根本不會管人民的呼聲。”▲
環球時報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