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近日英美等國都提出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以示外交抗議。請問,一般來說,兩國關系中的外交抗議有哪些形式?它們對應的級別和程度又是怎樣的?
湖南讀者 王靜文
任何國家之間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與摩擦。矛盾激化時,各國會采取多種形式的外交抗議以表明立場和觀點,一般分為外交交涉和外交制裁。
外交交涉是指一國外交部或其駐外使領館的代表就某一事件正式向另一國政府表明立場,并提出要求。外交交涉中最常見的表述,依事件的嚴重程度主要有:關注(關切)、遺憾、不滿、反對和抗議。有時,還會根據需要加上帶有感情色彩的修飾詞,如深表關切、堅決反對、強烈抗議等。
外交制裁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外交領域采取主動行動對另外一個國家予以懲處,以維護本國的尊嚴,或者公開表示本國政府的憤怒與不滿。外交制裁做法須是和平、非暴力的,通常在外交交涉失敗后采用這種方式。比較常見的方式有驅逐外交官、召回大使、降低外交級別和斷絕外交關系。
英俄近期因前特工斯克里帕爾“中毒”案互相驅逐23名外交人員就屬于外交制裁中程度較低的措施。召回大使也是一種常見的外交制裁,2012年8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韓日爭議島嶼,日本就臨時召回大使表達抗議。降低外交級別通常指由大使級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因此外交人員人數也會相應減少。例如,1981年因荷蘭向臺灣當局出售潛艇,中國曾與該國降低外交級別。
斷絕外交關系屬于外交制裁中最嚴重的舉動,其中還包括暫時關閉大使館和永久關閉大使館兩種措施。2017年6月,因卡塔爾與伊朗關系趨暖,巴林、沙特、阿聯酋、埃及、也門、利比亞、馬爾代夫7國就突然宣布與卡塔爾斷交?!?/p>
(趙文浩)
環球時報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