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面對美國對中國挑起的貿易戰,同樣對美有著高額順差的日本也擔心被美國“順道”整治一把。對于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日本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
二戰結束后,隨著大量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美日在經濟上發生激烈貿易摩擦。1989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認為日本在計算機、衛星、林產品方面封閉市場,首次啟用“超級301條款”,最終迫使日本開放相應的國內市場。1994年,美國再次啟用“超級301條款”,對進入美國的日本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日本在出口被封堵的情況下,基本沒有反制,反而對美采取自主限制出口、強迫日元升值、快速開放國內市場等屈服政策,最終導致國內經濟崩盤。
山中正是日本一家貿易會社的社長,主要經營日本電子產品出口。對于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對日的貿易制裁,他記憶猶新。他向《環球時報》記者回憶稱,“遭受美國的貿易制裁后,很快日本電子產品的出口額就出現大幅下滑。我在日本的老客戶不斷喪失。為了躲避制裁,他們不再在日本生產,而是直接在美國投資建廠,并雇用美國工人,以‘美國企業的面貌出現,把更多稅收及工作崗位給了美國”。
現實狀況也正如他所說。在遭遇美國的強力打壓后,日本企業采取在美國投資生產,雇用美國人的策略,日本對美出口量也相應減少。比如豐田汽車公司,已經累計在美投資220億美元,在美國擁有13.6萬員工。而整個日系汽車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達到1/3左右。
另一方面,貿易摩擦也促進日本快速推進本國的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比如,日本東麗公司從1961年開始,歷經50年研制出可用于飛機的纖維材料,在世界碳素纖維市場的份額位居第一,不僅美國大量進口,其他國家也非常需要。日清紡株式會社原本以生產紡織品為主,遭遇美國對日貿易制裁后,該公司通過研發,將紡織品技術轉化為最先進的剎車材料技術。
不僅是民用方面,在軍事領域,日本企業也依靠自身技術優勢成了美國離不開的部分。比如在日本生產的F35戰斗機,日本三菱重工負責制造機身零件,IHI株式會社負責制造發動機組件,三菱電機負責生產航電設備部件。
日本九州大學一位教授說,日本能在美國貿易制裁后重新站穩腳跟,核心還是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反制貿易戰根本之道還在于生產出全球技術最領先產品,讓美國不進口不行。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真正掌握貿易主動權。▲
環球時報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