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作為一位長期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2018年冬春交會之際,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空氣質量的改善,“霧霾天屈指可數,盡是藍天”。
“不可否認,十八大以來,得益于中央一系列強有力的環境政策,中國在生態文明以及美麗中國的建設上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環境形勢大大改善。” 他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說。

2017年9月29日,河北省邢臺市德龍鋼鐵有限公司,2號豎爐被拆除
然而,每一次在國外的參訪都一再提醒常紀文,中國的環境治理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因過去五年的成績而有所松懈,美麗中國的建設任重道遠。
《瞭望東方周刊》: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美麗中國的建設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在這一時期被擺到重要位置的原因何在?
常紀文: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問題,二是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形勢。
眾所周知,過去很長時期以來,中國一直在走粗放型的經濟發展道路,依靠資源的大量消耗來換取經濟增長。這種發展方式在一定時期內確實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也逐漸顯現。
最大的影響在環境方面。過度的資源開采屢屢沖擊生態紅線,破壞了生態系統,空氣、水、土壤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被不同程度地破壞,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如霧霾、水污染、毒地等。
更為關鍵的是,上述這些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和健康,影響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甚至成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必須治理了。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提到了新高度,這是基于對中國環境形勢的深刻認識,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也是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瞭望東方周刊》:過去幾年的環境治理中,一直有聲音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存在著矛盾,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常紀文:過去幾年的環境治理中,很多行業內的小企業確實被關停了,比如一些小型鋼鐵企業。一些人由此得出結論說,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相矛盾,甚至影響經濟發展。我認為這種觀點非常狹隘。
實際上,被關停的那些小企業都是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排放超標的落后產能,本身就應被市場淘汰。
相反,那些技術水平高、污染排放達標的大企業非但沒有在一輪輪的環境整治中受到負面影響,反而因落后產能被清理騰出很大市場份額,而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短期來看,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被關停確實影響了地方的經濟收入和GDP增長,貌似給經濟發展潑了盆“冷水”,但從國家的長遠規劃來看,這是中國經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瞭望東方周刊》:具體到環境污染的治理上,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了許多的環境治理政策,比如“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壤十條”等。你認為,這些政策反映出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思路是什么?
常紀文:從過去幾年出臺的諸多政策文件來看,制度設計一直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據著關鍵位置,這是中央總結過去十幾年中國環境治理經驗后找到的方向。
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2015年8月印發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這個文件明確提出對官員損害生態環境的責任“終身追究”,并規定了25種追責情形,是中國首次針對黨政領導干部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追責所設立的制度性安排,是用制度治黨、嚴格規范黨政領導干部環境行為的長效機制。
另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制度安排是環保督察。也是在2015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明確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名義,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開展督察。

安徽省宿州市埔橋區朱仙莊礦區采煤坍陷區水域光伏發電項目已經安裝完成的部分
環保督察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能夠更直觀的了解地方的環境治理情況,也對地方政府開展環境治理起到了很強的督促作用。
可以說,上述兩項制度設計不僅讓地方黨政一把手看到了中央在環境治理上的決心和魄力,也讓他們不敢再掉以輕心,開始認真對待生態文明建設,把環境治理與保護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瞭望東方周刊》:即便如此,一些地方仍然會在環保數據上動手腳,弄虛作假,這種現象能否完全避免?
常紀文: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不過,中央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
為了防止地方政府的環境數據摻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將以前由各級地方政府運營和建設的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監測系統。
那些故意弄虛作假的官員,法律也會給予嚴懲,比如2017年6月,西安市環保局兩個環保分局的七名官員就因空氣監測數據造假被判刑。
不僅如此,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還專門出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在以往只考核政府的基礎上,將黨委也納入考核范圍,給了地方很大的壓力,而這些壓力也轉化成了各地推進環境治理的動力。
這兩個文件的出臺其實是從防止和懲治兩個方面對環保數據可能存在的造假情況進行管控。
《瞭望東方周刊》:換個角度來看,一些地方頂風作案,弄虛作假也是因為環保壓力太大,并且很多地方環保官員也反映說,各地面臨的環保壓力并不相同,是否存在這種現象?
常紀文:就全國而言,各地面臨的環境壓力確實不一樣,像北京、上海、浙江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向來比較重視環境保護,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根本無法立足,因此都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其本身面臨的環保壓力就比較小。
相比之下,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這些中西部省份因歷史因素和東部的產業轉移聚集了大量的落后產能,環保形勢比較嚴峻,環境壓力也遠比北京、上海等地大。
這些地區要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敢于革自己的“命”,拿出壯士斷腕的魄力進行產業轉型,不然其經濟發展就會走入死胡同。換句話說,環境污染的治理壓力也在倒逼這些地區的經濟轉型,未嘗不是件好事。
除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無論是中西部地區還是東部地區,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還要特別注意城市建設的問題。從各種分析數據看,導致環境污染的因素除了工業排放外,還有城市中的汽車尾氣排放、污水排放等。
說到底,環境污染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城市病,所以要解決它也需要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上下工夫,城市的建設要更注重與自然相融合,城市的管理也要更精細,最終讓污染型城市變成生態型城市。
《瞭望東方周刊》:你如何評價十八大以來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的成就?
常紀文:十八大以來,在中央一系列強有力的環保舉措下,美麗中國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一點不僅有相關的數據為證,普通民眾也感受很深。
五年來,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萬畝、恢復退化濕地3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等等。
普通民眾尤其是北京民眾,包括我自己也能明顯感覺到,北京的藍天變多了,霧霾變少了。這就足以說明,我們走的這一條美麗中國之路是正確的。
當然,因為環境污染并未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環境污染的治理乃至于美麗中國的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普通民眾都要始終保持適當的耐心和信心。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經過過去五年的治理,中國當前還面臨著怎樣的環境形勢?中國的環境治理又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常紀文:雖然十八大以來的環境治理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中國的環境污染態勢發生了逆轉,有了極大的改善,但環境形勢仍然相對嚴峻。
尤其是現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都處于轉型期,環境形勢更為復雜。越是在這個時候,政府越不能松懈。從這點來看,當前中國的環境治理仍處于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
2017年10月,我曾帶隊到日本、韓國訪問,跟這些國家的環保人士交流。他們對于中國過去幾年在環境治理上所作努力非常贊賞,對中國取得的成績也非常認可。但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是日本、韓國二三十年前曾經出現過的問題。因此,我們應引以為戒,爭取以后發優勢提前規避那些環境問題。
同時,我們千萬不要因為過去五年取得的一些成績而盲目自信,一定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環境保護與治理還遠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是剛剛開始,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建設任重道遠。
《瞭望東方周刊》:一些專家認為,十九大的召開是一個分水嶺,標志著美麗中國的建設上步入了一個新階段。你對此怎么看?
常紀文:確實如此。過去五年,美麗中國建設側重的是進行頂層設計、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讓生態文明建設在多重制度框架內有序、順利地開展,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
事實證明,這一階段的任務已基本完成,所以十九大之后,美麗中國的建設除了因應新形勢對已出臺的政策制度進行適當調整外,更多的是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將中央的環境治理措施進一步落實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不僅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還拿出專門篇幅闡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對未來五年的工作任務作了明確的安排部署。
這其實就是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如今,美麗中國的建設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各界共同奮斗的目標。建設美麗中國,人人有責,而美麗中國,也屬于每一個曾為之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