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李力可
近兩年,有網友感嘆:上世紀80年代錯過深圳,90年代錯過浦東,今天,你不能再錯過成都。
如今,多重機遇疊加的成都,吸引著包括科技、文創、大型制造業等越來越多各類型企業入駐。一個個成功的故事在這座宜業宜居的“成功之都”上演。這座工作與生活動靜相宜的休閑之都,城市的發展正踏上越來越快的節奏。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效果圖
快節奏源自快發展。2016年國務院審議通過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24日召開的市人大會議審議的《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中,對城市定位的內涵進行了拓展和提升,提出“堅定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奮力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的戰略定位。
站上了全國城鎮體系金字塔“塔尖”的成都,開始駛入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快車道。
留美博士潘錦功的創業經歷可謂曲折。
潘錦功曾經是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彼時,碲化鎘被認為是能源領域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2011年,潘錦功回到國內建設團隊,開始碲化鎘薄膜創新技術的國產研究,一面深耕技術,一面將碲化鎘原料賣給國外企業。
隨后幾年,光伏產業整體遭遇嚴冬,潘錦功舉步維艱。
困難時刻,成都市有關部門給予了這個團隊從政策到資金的全面扶持,這讓潘錦功挺過了“寒冬”,并決心轉變身份,從單純的原料供應商,變身為全產品鏈生產商。
2017年,潘錦功和中國建材的海內外研究團隊,將小片電池光電轉換率從2013年的10%提升至18%,達到中國最前沿、世界第二的水平。新的生產線終獲立項。

成都遠洋太古里一角
2017年8月16日,世界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成都下線,2017年11月,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第一條智能化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在成都投入生產。現在,公司斬獲的訂單,足夠年產100兆瓦的生產線生產一年。
“科技創新并非一日之功,這就要求我們按照其自身規律,創新政府管理,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旭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16年,成都市明確將科技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引擎。
作為承載這一重任的平臺,成都科學城在成都市天府新區拔地而起。在科學城里,產業、人才、資源、技術等日益集聚。例如,成都與清華、北大、北航、川大、華中科大、電子科大等知名院校共建的新型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轉化中心也相繼落定。如今,在成都的“創新地圖”上,科研院所高校、“國字號”重點實驗室星羅棋布。
“成都在建設西部科技中心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持續強化創新源頭供給。而成都科學城就將被打造成創新驅動核心源頭和政產學研對接平臺,目標直指‘西部創新第一城。”陳旭說。
對投入的重視也迅速換來了收益。據陳旭介紹,2017年,成都新增科技型企業數量2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達2473家。科技成果轉化也在這一年獲得實質性突破,技術交易額達到523.89億元。
一面是在現代科技大道上高速狂奔,一面是文化底蘊優勢的張揚。
成都東郊龍泉驛,一片城市廢舊廠區,如今蛻變成為一個占地172畝、文化產業建筑面積達7萬平方米的大型文創產業園區——321梵木創藝區。
作為成都打造西部文創中心的重點項目,這個由丙火創意產業機構打造的文創園區,匯集了創意設計、音樂產業、青年創業孵化、藝術創作、產品研發、藝術展示體驗等諸多業態,是西部地區唯一以“創意設計+音樂產業”為核心的雙產業鏈文創園區。
這只是成都的諸多文創園區之一。目前,成都規劃了包括紅星路文化創意集聚區、少城國際文創硅谷集聚區、人民南路文創金融集聚區、東郊文化創意集聚區、安仁文創文博集聚區等五大文創園區。根據區域位置的不同,分別發展包括文博、文化創意、影視、音樂、工業設計等不同文創領域的項目。
有著3000年文化積淀的成都,如今正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沃土。除了數十個各級文創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成都還獲得了“全國動漫游戲第四城”“中國手游第三城”等美譽。
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成都市標準以上文創產業增加值為467.64億元,營業收入為1795.48億元,從業人員為306603人。
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干企業為支撐,影視傳媒、文博旅游、創意設計等行業加快發展的文創產業新格局,現代文創產業體系初步建立。
2017年7月,在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市首次提出,將通過五年努力,成為全國文創產業發展標桿城市、具有強勁競爭力的國際創意城市。到2022年底,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超過2600億元,占GDP比重達12%。
2018年2月23日,成都正式發布了《建設西部文創中心行動計劃》。未來,隨著文創項目的集中上馬,成都將從政策、土地、人才、技術、平臺等方面給予文創產業更多支持。
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文創中心,成都的雄心還不止于此。
在成都市的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中,還包括其他三個中心,即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對外交往中心。
天府新區腹地,面積近一平方公里的基金小鎮里,入駐了179家國內外知名的基金業相關機構,管理資金規模達到1200億元。這個匯聚了全球資本的小鎮,正是成都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
金融業是成都市的重要支柱產業。根據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提供的數據,2017年,成都市金融業增加值達1604.3億元,同比增長8.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6%。

位于成都郫都區的京東現代化物流基地
2017年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九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成都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中西部第一、全國第六。2017年6月,成都市還正式入選倫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其作為西部金融中心的國際影響力。
在建設經濟中心的過程中,成都則把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抓手,力求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和價值鏈的核心。
未來,成都市將深入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方向,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制造強市,同時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此外,增強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功能,是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的重要一環。
成都正在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建設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和國際友好往來門戶城市的目標。
如今,成都的“國際朋友圈”正持續擴大。除17個國家獲國家外交部批準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外,成都的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也分別增至34個和51個。通過一系列的高端會議和國際交流活動,“成都故事”也在國際上講得越來越好。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鐵全線開通運營,連通了成都和西安兩大西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蜀道難,過去曾經是制約成都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天塹早已變成通途。在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綜合交通規劃中,成都被定位為全國重點打造的四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除了“五中心”,成都的城市核心功能定位還包括“一樞紐”——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未來五年,成都交通投資額將達到2300億元,超過過去15年的總和。”2017年,成都市交委主任劉兵曾向媒體介紹。成都將實現鐵路、高速公路、航空三箭齊發,建成國際空港樞紐、國際性鐵路樞紐、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切實增強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
交通樞紐建設給成都帶來的影響立竿見影。
曾經,在TCL的布局中,成都工廠承擔的是內銷生產基地的功能。而自從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開通之后,成都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2016年3月以來,TCL已將其所有供應歐洲的貨物全部通過中歐班列運輸出口。
成都TCL供應鏈部經理蒲海告訴本刊記者,以前,TCL的產品和零配件出口主要是通過海運,最短運輸周期為38天。
而與海運相比,中歐班列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搭乘中歐班列后,整個運輸環節至少節省了16天。不僅如此,與海運相比,陸路運輸的不確定因素要少得多。
2017年,TCL通過中歐班列運輸了1600個貨柜,比上一年增長了30%多。
據成都市物流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往返于歐洲與成都之間的中歐班列連接境外14個、境內12個城市,成為中歐班列中開行班路和數量最多、運行最為穩定的班列。國際班列的開行,帶動了產能和對外貿易向成都轉移,2017年內實現產能轉移125.6億元、外貿轉移97億元。
2016年,TCL多媒體副總裁梁鐵民曾向媒體表示,TCL將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在三年內向成都轉移近10億美元外貿產能,并促成轉移80萬臺對歐出口電視機到成都生產。此外,還將在成都進行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粗加工后,再出口歐洲。TCL將成都定位為出口基地,計劃未來三年TCL歐洲市場將增加近3倍。
2017年,TCL多媒體供應鏈管理中心項目總監劉桂芳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除了歐洲地區,TCL還在考慮將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泛歐亞國家和地區的業務轉到成都。
“‘五中心一樞紐的核心功能定位需與城市空間結構有機銜接。”成都市規劃局總體規劃處副處長胡雙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為了做好這一銜接,最新一輪的“成都總規”,打破了原本城市單中心集聚、圈層式蔓延的發展模式,提出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成都市規劃局局長張瑛曾向媒體介紹,未來成都城市布局,將由原來的“兩山夾一城”(龍門山、龍泉山、成都城市片區)轉變為“一心連兩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城市綠心、中心城區、東部城市新區)。
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大大改變了成都市民的生活。
36歲的楊敏茹家住成都市郊的溫江區,工作則是在市中心的一家證券公司。
“新工作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平臺都非常好,唯一讓我犯難的就是工作地點在市中心天府廣場附近,離溫江真的太遠了,從家里過去有30公里,單程要花2個半小時。”楊敏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5年底,連接中心城區和溫江區的地鐵4號線一期開通運營,讓楊敏茹的通勤時間節約了近一個小時;而如今,地鐵4號線已經延伸到了楊敏茹的家門口,她的上下班時間縮短到50分鐘。
多中心、網絡化的宏觀城市架構中,還有諸多與時俱進的規劃細節。
2017年11月,677米的超高層總部大廈落址天府新區。大廈所在的區域正是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中央商務區——“天府中心”,它承載了總部經濟和國際會展兩大產業功能。
這座超級建筑之所以受到媒體的特別關注,是因為它幾乎融合了今日成都城市建設的所有先進理念。
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的天府中心,從規劃建設之初,就特別注重保護生態,同時,綜合管廊、公交都市、海綿城市等規劃理念都在這里得以落地,一系列教育、文化、生活等配套設施也適度地超前布局于此,由此成為了以天府中心為中心的“15分鐘公共服務圈”。
城市的意義在于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連續6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的成都,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鮮明地提出了要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把滿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放在了核心位置。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率先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而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堅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以市民感受為導向,努力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正成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過程中的新實踐。
“在產業規劃上,由原來的單純經濟發展導向轉變為經濟和人本雙導向,我們對于百姓生活就業、公共服務方面的需求有了更多考慮。”胡雙梅說。
適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建構國際標準、便捷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優化、品質提升,協調就業和居住的關系,完善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成都致力于營造一個高品質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胡雙梅說。
成都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外地年輕人的新目的地。
2017年6月,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周文杰跟女朋友一起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去成都找工作。一個青海人,一個江西人,同時從長安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畢業。對于畢業后的去向,這對情侶幾乎沒有分歧,指向同一個地方——成都。
周文杰的篤定源于大二時的一次旅行。“第一次來成都,我女朋友這個吃貨算是大快朵頤了,錦里小吃街的美食讓我們回西安后懷念了好久!”周文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他看來,一座陌生的城市能夠“對胃口”已是難得,而除此之外,成都的氣候、對游客的熱情以及城市的活力都讓他和女朋友難以忘懷。
在對幾個意向城市進行比較后,周文杰和女友義無反顧地來了成都。“我們對城市的選擇還是比較慎重的,在分析了成都的經濟體量、城市活力、工作前景后才最終選擇了這里。”
對“蓉漂”的歡迎,更讓周文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2017年7月19日,成都發布了12條人才新政,各類技能人才、符合條件的本科以上大學畢業生等都能夠輕松落戶成都。
“落戶政策一出來,我跟女朋友是第一批申請的,現在我們的戶口都落在了天府新區。”周文杰告訴記者,“落戶之后我們心里更踏實了,在成都的生活也更像一個當地人了。”
自實施以來,“成都人才新政12條”吸引了來自海外以及北京、上海等30個城市超過12.5萬人落戶成都。而未來五年,成都還將建設人才公寓和產業新城(工業園區)配套住房2769萬平方米,共計約35萬套,通過租售結合的方式,讓更多“新蓉漂”能在成都安居樂業。
資料鏈接
根據規劃,在成都市域范圍內,按照產業細分的原則,確定了28個國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比如天府新區未來將是對外交往的承載地,都江堰是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而歷史文化名鎮大邑縣安仁鎮則是歷史文化的展示區域。
“差異化區域發展戰略”是成都在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經濟地理方面祭出的重拳。構建東南西北中差異化發展的五大主體功能區,被認為能夠有效地疏解轉移城市的非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其大體思路是“東進”“南拓”“西控” “北改”“中優”。
定位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國際空港門戶樞紐、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引領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新城、彰顯天府文化的東部家園”的東部地區,是成都市高起點規劃的都市功能新區。
作為承接城區人口疏解、產業調遷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生產性服務業基地,東部區域是成都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成都的南邊,是天府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自貿試驗區的核心區,集中了大量高新技術產業,它的定位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創新驅動先導區、新經濟發展典范區、國際化現代新區、區域協同示范區”。
該地區重點建設的成都科學城、臨空經濟示范區、鹿溪智谷、天府商務區、國際生物城、天府農博園等,將成為成都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坐擁龍門山、都江堰等生態資源的西部地區,是成都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成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區域。綠色發展、生態涵養是這一地區建設的關鍵詞。
成都的北部地區,曾經是傳統老工業基地,有著許多老舊住宅區和工業遺址,這一地區的建設如今可以為城市的有機更新提供樣本。北部地區還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鐵路門戶樞紐和生態屏障,其高質量改造,能夠增強區域一體功能的新支撐。
作為成都原本的主城區,中部區域是成都2300年城市文脈的起源地。高品質優化這一區域,能夠提升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能級水平。
未來這一區域將集聚金融商務、總部辦公、文化交往、創新創意、都市旅游、高端消費產業等,同時通過特色風貌片區和特色風貌街道的保護,打造“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天府文化典范區及高端功能業態聚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