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廣 劉宏宇
廣州東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在經歷讓人眼花繚亂的變化。

有著“華南硅谷”美稱的廣州科學城
近兩年,沿著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從廣州國際生物島往北,經黃埔臨港經濟區、廣州科學城,到中新廣州知識城,一條世界級的高端產業軸線正在日益明晰。不少觀察家認為,“穗東軸線”正在迅速崛起,其將為珠三角下一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在兩年前,這里還經歷著改革開放后發展的最低谷。兩年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讓它迅速重獲新生?
廣州開發區于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開發區成立后,經歷了長達30年的超高速發展。
然而,從大約2014年開始,開發區步入低潮。當年,廣州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增速為7.54%。2016年,在國際經濟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開發區經濟增速降至6.00%,低于全國、全省、全市水平。
不過,2017年,開發區迅速實現了“止血”,并顯露出“重生”的強勁跡象。

2017年9月,賽默飛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設立國內首家精準醫療客戶體驗中心。圖為實驗室內景
2017年,600余家企業“掌門人”從全球各地前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洽談合作;102個重大項目落地,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其中12個來自世界500強企業。
“平均下來,2017年廣州開發區主要負責人幾乎每天都要會見兩家企業,洽談投資事宜。”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的干部這樣說。
當年,全區企業籌建完成投產項目100個,在建項目81個,進入建設報批程序項目39個。全年累計完成310.9億元籌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3%,創造了企業籌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歷史新高。
新項目不僅數量規模龐大,質量也高。世界知名的冷泉港、通用電氣(GE)生物科技園、賽默飛、樂金 8.5 代 OLED、百濟神州來了,中國建筑、航天信息、粵芯芯片、寶能、雪松、阿里云工業互聯網來了,創維、海格通信、益海糧油等70個項目增資擴產……
2018年初,這個廣州東部經濟引擎再度提出,全力開展“企業籌建年”行動,落實籌建大提速措施,打響企業籌建大會戰。按照初步計劃,該區2018年計劃完成新增動工項目53個,籌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超300億,新增投試產項目80個。
一輪新的企業投資大潮,再次涌向這片珠江口東岸的土地。
知名企業為什么愿意來?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埔區區長陳小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廣州開發區的新發展不會憑空掉下來。全國開發區的上一輪高速發展是建立在政策優勢基礎上的,沒有早期的產業投入、產業布局,就沒有一度絢爛的“開發區現象”。
接受本刊采訪的多家企業都認為,政策紅利之爭已經很難成為地方的比較優勢。
當政策紅利退潮,該做什么、怎么做?廣州開發區的答案是,修煉“基本功”——即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在進行一系列新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人才基礎設施、科技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產業引導基礎設施等。打牢這些基礎,形成生機勃勃的環境與生態,開發區才有可能、有能力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陳小華說,“什么是基礎設施?工廠、道路是基礎設施,企業服務能力、人才聚集力也是基礎設施。”
與改革開放初期的“三通一平”不同,現在,不少企業家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已經由“硬”變“軟”。
2017年2月16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率先推出4個產業發展政策,涵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等,每個政策10條內容,統稱4個“黃金10條”。
其后,人才“美玉10條”、知識產權“美玉10條”、“風投10條”、“技改10條”、“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8588計劃”等也相繼出臺。
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被認為是廣州開發區形成系統化的新基礎設施骨干網的開端。
“開發區系列政策,圍繞先進產業、先進生產力布局金融、科技、人才政策,以期協同支撐、合力引領,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開放發展的整體環境。”廣州開發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先進制造業10條”的第六條曾經引發輿論熱議。這一政策條款鼓勵現有企業增資擴產,支持在不新增用地的情況下提高廠區容積率,擴建自用生產、倉儲場所5000平方米以上的,按每平方米4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每家企業最高獎勵200萬元;鼓勵停產企業、低效企業或因環保須外遷的企業自帶優質項目進行整體轉型升級改造,在新項目達到承諾的相關指標后,按新項目新增的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給予原企業獎勵,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按新項目新增的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給予新項目投資方獎勵,最高不超過1億元。
“當前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展空間、發展方向問題。政策設計,就要突破束縛生產力的思維藩籬,針對企業最迫切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李耀堯說。
“解決短板問題、突出問題,適合產業發展要求,精準管用,幾乎條條是干貨。”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爾彬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經濟學家林毅夫說,“至今還沒有看見一個成功追趕的發展中國家,或者持續發展的發達國家,不用產業政策的。”
地方政府對經濟最大的貢獻是什么?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答案便是林毅夫眼中的“有為政府”超前布局的產業優勢。
“開發區在埋頭做一些很基礎的工作,這可以被認為是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的努力。”陳小華表示。
2017年8月,廣州開發區進行了一次國資系統的大整合,11家區屬國企合并為6家,又新設4家,明確主業,理順體制機制。這10家國企集團的主業分別為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產業投資資本運營、現代金融、人才服務等。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認為,國企不僅應該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更應分兵把守,對區域產業布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支撐引領、戰略帶動作用。
“廣州開發區人才工作集團有限公司”是新設立的區級國企集團中的一家,主要業務范圍涉及人才引進與服務、人才公寓建設與管理、人才創業載體開發與運營、人才項目孵化與投資、人才教育與培訓等五大業務板塊。
“各地都有形形色色的人才集團,但往往主營業務只涉及五大領域的一個方面。人才工作集團打通五大板塊,首創‘上管老、下管小的全鏈條人才服務模式,定位準公益、微利,以市場化的方式提供更為有效的人才服務。”集團董事長陳永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開發區希望以人才的集聚,帶動資本、技術和項目的集聚。
廣州開發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調研員趙重九告訴本刊記者,在GE、百濟神州、LG、粵芯芯片、冷泉港、景馳無人車等項目中,均有國企參與,一方面降低了項目社會融資的難度,另一方面較高的投資回報促進了國企轉型。
如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未來發展輪廓已經清晰地顯現出來。沿著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一條跨國公司、領軍企業、技術精英云集的產業軸線已經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有藍色光標天地互聯全球總部、航天信息廣東總部、“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領域,有阿里云工業互聯網總部,有景馳科技全球總部,有包括廣州數控、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巨輪機器人、瑞松智能、發那科機器人在內的“機器人軍團”;生物醫藥領域,有GE生物科技園、冷泉港實驗室在亞洲的首個成果轉化和基金合作項目、賽默飛全球首家精準醫療中心;新能源新材料,有寶能新能源汽車、填補國內空白的膜電極產業化項目……
“新興產業集群效應明顯,黃埔區、開發區已經成廣州‘IAB戰略主戰場,‘IAB產值占全市六成以上。目前,我們正規劃建設‘IAB、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5個價值創新園區,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李耀堯說。
除了建設基礎設施,布局新興產業,更深刻的變化同時在發生。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新引進設立百度風投等77家風投機構;廣發證券、廣發期貨和廣州農商行總部相繼扎根,實現金融總部零突破;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田,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東省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中心、廣東省知識產權研究與發展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廣州“一帶一路”版權產業服務中心先后落戶……廣州開發區的產業支撐基礎在變。
作為廣東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兩項審改試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成立全省首家“行政審批局”,積極推進“一個部門、一枚印章、一個流程、最短三十個工作日完成審批”的“11130”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前在該區的項目已經基本實現“1個月審批、3個月交地、6個月動工”。同時,依托于廣東省首個“政策兌現窗口”,一向被視為宏觀部門的區政研室也“轉身”成為業務辦理機構,負責統籌政策兌現事項的一門式辦理,實現“一口受理、內部流轉、集成服務、限時辦結”……廣州開發區的行政效能在加速提升。
2017年3月, GE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率GE全球董事會訪華時,高度贊譽廣州投資環境好,服務效率高,市場成本低,發展空間大,他非常看好廣州成為生物制藥領軍城市。
他的贊譽,揭示了廣州多措并舉下,營商環境的整體性變化。
如今,在日趨白熱化的全球高端產業爭奪戰中,廣州多次“虎口奪食”:許多最終落戶廣州開發區的項目都經歷了激烈的國際競爭,如GE中試平臺項目是在與印度班加羅爾、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地的競爭中爭取而來的,寶潔數字創新中心是在與新加坡的競爭中爭取而來的。
不過,回憶起最初出臺系列政策時,時任廣州開發區政研室主任的陳永品說,因為開發區出臺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很多政策還涉及財政資金的直接扶持,廣州開發區的不少干部曾心懷猶疑,徘徊觀望。
“但我們心里有底。因為我們不是在搞政策刺激,而是在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營造一個有利于企業發展壯大的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在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構建開發區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秘書長陳建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開發區再出發、再崛起的關鍵一招,也是我們區域經濟體參與新一輪全球競爭的關鍵一招。”陳建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