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2009年前后,互助獻血在全國各地展開,在救助需血患者的同時,也催生了利益鏈、滋生血頭賣血等產業,受到外界爭議。記者近日從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了解到,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北京已于2月10日叫停互助獻血,而不少醫院內部工作人員則對“血荒”感到擔憂。
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橋段,兒子出了車禍,醫院沒有合適的血源,父親直接擼起袖管,“趕快抽我的吧”。雖然這樣的故事情節本身并不科學,但在現實生活中,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等群體之間互助獻血,的確是過去無償獻血的一種重要形式。
《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并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為保證應急用血,醫療機構可以臨時采集血液,但應當依照本法規定,確保采血用血安全。與個人和團體無償獻血相比,互助獻血的指向性、目的性更明確,可以起到迅速動員獻血者的作用,從而緩解供血不足的狀況。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初衷好的互助獻血漸漸變了味。在一些地方,提倡互助獻血變成了強制互助獻血。醫院要求患者,必須先聯系親朋好友,獻夠一定數量的血,才能排期手術。于是,“血頭”便應運而生。一些人借互助獻血名義,安排賣血者扮患者親友有償獻血,然后高價賣給患者從中賺取差價,“互助獻血”變成了有償交易。雖然有關部門對此嚴厲打擊,但在互助獻血時,確實很難甄別參加互助獻血的人是不是患者的家屬朋友,也無法判定其真實意圖。
近年來,廣西南寧、安徽合肥等地陸續暫停“互助獻血”。去年9月,國家衛計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2018年3月底前停止“互助獻血”。互助獻血有難以解決的制度缺陷,退出歷史舞臺是大勢所趨。不過,叫停互助獻血,也將對醫院臨床用血帶來考驗。對此,北京市衛計委表示,將增加并優化采血點布局,加大團體預約獻血,促進公民無償獻血,做好省際調劑用血,保障血液供需平衡。
應該看到,叫停“互助獻血”既是挑戰,也是契機。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與供應報告》顯示,我國無償獻血比例持續攀升,實現了全球罕見的近20年連續增長。自愿無償獻血比例達到96.3%,超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只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引導,自愿無償獻血完全可以填補互助獻血留下的空缺。
科普宣傳和信息透明,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前不久,湖南堅持無償獻血16年的楊女士罹患急性白血病,有網友懷疑其患病與多次獻血的經歷有關。對于類似這樣的疑慮,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回應,邀請醫學專家從專業角度辟謠,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無償獻血。同時,許多血站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公眾不知道自己捐獻的血液是否安全給到需要者,也是阻礙獻血的重要因素。對此,可以探索開發相關軟件,在不泄露隱私的前提下,公布受血者的相關信息。只要讓獻血者真切感受到自身的獻血行為可以拯救他人的生命,對于親人的小愛就能升華為對陌生人的大愛,自愿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