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露
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元宵節。元宵節,民間叫“小年節”。如果說春節是一臺全民參與的民俗大戲,那么元宵節就是這臺大戲的壓軸節目。農歷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中國人根據“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因為舊時這天晚上通宵張燈結彩,人們放燈觀燈,故又名“元宵燈節”。
2017年2月9日清早,我們應寧波女企業家、上海繡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靜飛的邀請,在上海虹橋站搭乘7503高鐵沿著東海畫廊直奔久慕大名的寧海縣,去體驗40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的“十五元宵十四鬧”的傳統民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寧海,是浙派丁氏的代表性人物、“繡鈞財富”的當家花旦丁靜飛“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而正是這方鄉土,有著家族經商血脈的她,16歲始棄學經商。如今她的父親、兒子、家人,都在經商,而且不亦樂乎。“理財找繡鈞”的丁靜飛,做的風生水起。她的理念,就是不貪大,而是積少成多,穩著穩打。
元宵佳節至,金雞彩燈明。車到寧海,我們看見縣城里的商店大多店門緊閉,路上行人稀少;但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一派濃濃的節日氣氛。特別是夜色降臨,滿城的紅燈籠搖曳生姿,映著古色古香的樓宇飛檐;再加上盞盞花燈與老街水巷相映成景,河埠水巷,星星點點,將寧海的輪廓勾勒得分外鮮明。
“元宵節,鬧花燈;歡歡喜喜人歡騰。”10日(正月十四)中午11點,我們到達千年古鎮前童時,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四處洋溢著祥和喜慶的氣氛,這個被譽為寧海最有年味的地方,將迎來雞年元宵燈會的最高潮。與我們同行的還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原《解放日報》攝影記者崔益軍與原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專業攝影干部歐陽鶴等帶領的一批攝影愛好者,他們采風時個個全副武裝,長槍短炮,背包馬夾,好不威風。湊巧的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編導們,也正在這里擺開陣勢,搭起拍攝設備,并策劃下午3時開始的前童古鎮元宵行會的直播。
古鎮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年一度的前童元宵行會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更有力地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我在各村匯集的巡游表演現場和聲勢浩大的祭祀儀式上了解到,前童元宵燈會則是為了紀念明代水利功臣童濠,這種為慶祝、祈求豐收而進行的流動燈會,也稱為行會。行會以鼓亭抬閣為特色,其中最亮眼的還是抬閣游藝游行,服裝要嶄新合體,色彩要鮮艷強烈,扎綁要平穩周正。那演員一般都是選擇俊俏苗條的小孩,他們雖然不唱,但經過玄妙設計,精心化妝,無聲勝有聲,能讓觀者想象無窮。抬眼望,飄飄然凌空展現,惟妙惟肖,大有從天而降之勢,這在江浙一帶獨一無二,精彩動人,元宵行會是真正屬于人民大眾的節日,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樂園。
下午1時,在《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桃花香兩岸”的經典紅歌中,美麗的村姑村嫂開始翩翩起舞,跳起了整齊劃一的廣場舞;伴隨著一片歡慶鑼鼓,接連登場的是浩浩蕩蕩的游藝隊伍,鳴群鑼、放銃花,獅舞龍舞、接財接福等傳統表演形式精彩紛呈,使古老的街巷一下子歡騰了起來,其實這都是在邀請古鎮居民和游客一起歡慶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慶元宵民間風俗展示活動,讓當地老百姓個個樂在其中,也讓趕來前童參觀游覽的外地游客拍案叫絕,大家熱鬧非凡、反應熱烈,同時紛紛拍照留念。“2017前童元宵行會”民間風俗巡游,展示了寧海“十五元宵十四鬧”傳統的特色文化,也延續了500余年因治水而演變的浙東著名歡樂嘉年華——前童元宵行會的正式啟動。
聽企業家丁靜飛和她的兄弟介紹,始建于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的前童鎮,現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省旅游強鎮。據記載,前童行會具有500年的悠久歷史,始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盛于清末民初,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后逐漸消亡。從1995年元宵節起,前童恢復了中斷30多年的元宵行會。元宵行會的巡游從正月十四開始,俗稱“十四夜”。代表前童十八房的十八杠鼓亭、秋千、抬閣一律采用朱金木雕工藝制作,每一件均彰顯了忠孝禮義、儒家耕讀等思想,整個巡游流光溢彩、熱鬧非凡。2014年,寧海縣前童鎮的元宵行會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下元宵在十五,而正月十四鬧元宵正是寧海的習俗。寧海各地這天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除了前童元宵行會,再就是到東岙吃“餾”。十四夜“吃餾”,是東岙的傳統習俗,相傳始于戚繼光抗倭年代。當年,村民有感于戚家軍衣食無著,紛紛拿出不多的雜糧混在一起,做成羹狀,供軍人充饑,此后年年相傳延續至今。
甜“餾”,就是水果羹(食材有蘋果、生梨、菠蘿、紅棗、山藥、花生等,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加入當地的名優特產“白枇杷”),甜而不膩、清新爽口、富有營養。
咸“餾”,也就是海鮮羹(食材有龍蝦、海螺、蠣肉、鮮貝丁、蛤蜊、蝦仁、生蠔、牡蠣、石蟹、花生等),也是一種味道鮮美、回味無窮和綠色健康的特色小吃。
還有麥餃筒,這是煎餅的一種,用一張圓形的面皮裹成圓柱狀,將豆芽、蘿卜絲、雪菜、粉絲、雞蛋、香蔥等多種食材混合在一起,面皮四周煎成焦黃,香味四溢,皮軟味美,又香又脆,這也是當地的美味特色小吃,常配以咸“餾”一起吃。
東岙自古以來,留下一句民言:“卅年夜的鼓,十四夜的肚”。
“餾”是流行于寧海、象山、以及臺州三門等地的一種農家家常小吃,既能當菜下飯,又能當主食,并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元宵節吃“餾”的風俗。據介紹,近些年東岙“餾”的味質大有提高,尤其是各地電視臺、報紙大力宣傳東岙元宵節吃百家餾這一民風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趕去東岙吃餾的客人越來越多,每年正月十四不少于三萬人次,給東岙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歡樂氣氛。
隨著滾滾不息的車流,我們驅車經過實施交通管制的道路,到達一市鎮已是下午4點半,但鎮上已是烏壓壓的人,家家門口似乎都有汽車停留。漫步街頭,各戶人家正在忙著煮“餾”,無論是誰,無論來自哪里,只要這一天到該處,村民都會邀請大家前往賞味,并熱情好客地招呼你吃“餾”。
在丁董的妹夫、昆山繡鈞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建鋒親戚的引導下,我們夾雜在來自四面八方的擁擠人群中,穿街越巷,走進石頭村去體驗了一把廣吃百家飯的感受,也時時的被當地村民的熱情好客所感動。據介紹,這個村近40戶人家,家家都有灶臺和使用液化氣,門口還停有小轎車,多的有四五輛,大都是子女回家、朋友聚會,也就是親朋好友在一起享受元宵佳節歡樂喜慶的氣氛。
串門喝“餾”在這里早已成為一種習俗:一來可以品嘗不同人家“餾”的口味,二來增進相互間的交流。我們先后走進4戶人家,家家拿出自己最好最美的“餾”讓我們品嘗,吃的個個心情分外愉悅。石頭村的“餾”,確實味美,口感好,吃了還想吃。在通往一市鎮的山路旁,我看到很多當地村民,在夜幕下打著手電筒,拎著大口杯子,成群結隊的到一個大食堂內去討“餾”,那里忙著煮“餾”的婦女們一邊熱情招呼,一邊忙著為他們盛“餾”。
令人難忘的是,其中有一家客廳中放著兩個圓臺面,三代人坐落一室,喜慶團圓的相聚相守,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名目繁多的海鮮,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當我們跨進大門時,除了每人一碗的水果羹,再一碗就是海鮮羹;加上主人家又是倒酒,又是拿筷,盛情難卻。有朋自遠方來,地主的熱情原本在情理之中,但也讓我們太不好意思了!這一家門口停留3輛轎車,由于父母健在,因而人丁興旺,一片歡樂。主人非常歡迎我們到他家吃“餾”,她說,不管熟悉的或陌生的都可以隨便吃,吃得人越多越高興,同時也感到美好富足,并以此為榮耀。
經濟在發展,生活在改變。晚上6點多,石頭村鞭炮齊鳴,焰火飛天,元宵歡樂的喜慶讓我們的心也暖了。呼呼的光焰燃成了朝陽升騰般的紅光,映紅了院落、房舍、小道,紅遍了石頭村,紅遍了一市鎮,也紅遍了寧海大地。其實,焰火映紅的何止是村落,何止是原野,而是每個寧海人的幸福日子。
這一天的明月特別圓、特別亮。在石頭村,遠處可見萬家燈火,星光璀璨輝煌,尤其是前童古鎮燃放的耀眼焰火,凝結著歷史的煙云,也彌漫著時代的氣息。
“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四的燈。”到了寧海,我才真正懂得“過完正月十四鬧元宵,這個年才算過完”的含義。
文化,是流淌于古城寧海生命機體里的重要血液,它在陶冶人們情操的同時,也為古城增添了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