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痛點,提出供給側改革,來對我國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進行修正,為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發展打下基礎。流通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對于經濟的先導作用不容忽視。本文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研究供給側改革與流通產業之間的關系,并探析流通產業的先導作用,提出進一步發揮流通產業先導作用的建議,以期為我國供給側改革與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流通業 供給側改革 先導作用 建議
供給側改革與流通業發展的關系
(一)供給側改革與流通產業相互促進
供給側改革促進流通產業發展。從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任務中可以發現,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供需結構調整,其中擴大消費需求是重中之重。擴大消費需求是系統工程,既包括擴大需求層面的消費能力、消費預期、消費意愿,也包括創新提高供給層面的商品及服務供給水平、消費環境等,這意味著供給側改革將對流通業中的各個環節尤其是終端環節產生重大影響。供給側改革促進流通產業發展具體來說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供給側改革支持流通業創新;第二,改善消費環境,培育市場增長點;第三,完善現代流通體系與市場體系。
流通產業促進供給側改革深化。通過供給側改革任務可以發現,流通產業在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三個方面有著突出影響,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三點:
首先,流通調節分配。流通業的調節分配對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調整分配的規模和結構上。由于“需求是根本、流通是主導”的格局,流通產業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數量規模和結構變化,去調整生產企業生產資料的配置和產品的市場分配情況,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減少企業的浪費,實現產能與需求的平衡。同時,流通通過調節分配,使得生產企業能夠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生產方式,及時響應市場需求,實現生產與需求的同步發展,進而減輕企業庫存壓力。因而,流通調節分配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中的去庫存、去產能等任務相對應的。分配決定著流通,流通調節著分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聯系。
其次,流通業引領生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推廣,使得消費者對多元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以及對產品的時效性要求更高,流通業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環節的橋梁,促使流通業作為需求側來引領生產側的改造和發展。其本質是需求決定生產,提高產品的流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為生產企業解決產能、庫存與消費不平衡的問題,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去產能、降成本等任務相互對應。
最后,流通促進消費。當流通業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更容易刺激更多消費。通過流通促進消費,一方面能夠促進資源、資本、技術的快速流通,進而推動流通業的規模擴大以及結構調整,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助力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另一方面,消費市場能夠倒逼流通企業不斷調整供應鏈與優化創新,達到去產能、補短板的目的。
(二)供給側改革為流通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對于消費者而言,流通業就是供給側,對于生產者而言,流通業又是需求側,流通業的特殊地位也讓其在供給側改革中承擔了更重要的任務。一方面供給側改革是利用結構調整去解決需求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滿足需求,創新需求,核心是讓供給側提供更好的產品去解決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另一方面對于面向消費市場的流通業而言,需求問題一旦解決,就能釋放更大的消費市場,對于流通業是難得的機遇。流通業若要抓住機遇,就必須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業態創新、供應鏈優化等手段來提升自身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
流通業先導作用分析
(一)采購經理人指數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是關于制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共八個方面狀況的指數,主要體現國家制造業的發展情況。PMI指標以50%作為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分界點,當高于50%時,經濟處于快速發展狀態;當PMI小于50%時,經濟處于蕭條狀態。采購經理人指數主要評價經濟運行活動和經濟變化兩個方面,該指數能夠充分反映市場的動態狀況,并且在與各個行業的統計數據相比過程中,發現采購經理人指數與行業發展具有一定關聯性,能夠指導企業的生產、銷售活動。例如,企業在追求高收益的基礎上,能夠根據市場動態變化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配送方式以及庫存方式等。第一,采購經理人指數能夠引導各行業經營活動的制定和調整;第二,采購經理人指數能夠及時監測和預測各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對科學有效的處理矛盾提供參考依據;第三,采購經理人指數能反映出資金走向和就業動態,提高我國經濟的敏感性和傳感性。
采購經理人指數與國內生產總值、物價指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如圖1和圖2所示,我國GDP在2005-2015年期間呈逐步上升態勢,但GDP的同比增長速度逐年下降;而我國在2005-2012年期間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均高于50%,但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表明我國GDP的發展趨勢與采購經理人指數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階段,供給結構注重追求產品的質量,逐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價格指數
價格指數主要包含消費者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兩個方面,其引發的經濟現象變現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由于供給大于需求,使得企業產能過剩、消費者價格指數連續下降,即為通貨緊縮;而由于需求高于供給,使得社會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消費者價格連續上升,即為通貨膨脹。因而,價格指數的變化能夠反映出供給與需求間的關系。
消費者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的先導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分析:一是供求關系,供求關系涉及產品的種類、數量以及質量等多個方面,當供高于需,價格下降,當供小于需,價格上升;二是貨幣發行量,當社會的貨幣供應過度時,會促進價格指數的上升;三是經濟發展方式,由于我國仍處于“重生產、輕流通”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產品、資源的交易和生產成本增加,從而提高了價格指數;四是物流配送成本,我國流通產業基礎設施落后以及監管制度、管理體制建設不完善,導致流通業環節多、庫存大、周期長,嚴重影響流通效率,從而提高了物流成本,進而引起價格指數的上升;五是城鎮化的推進,對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進行改革必然帶來其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價格指數的變動;六是國際價格,國際產品或服務價格的變動,勢必沖擊國內同等行業的產品或服務價格。
綜上所述,價格指數的先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供求關系、貨幣供給、經濟發展方式、物流成本、城鎮化發展以及國際價格等多方面的反映。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居民生活性消費的重要體現。消費作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能夠將產品的供需關系、有效供給與需求關系、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產品結構以及市場的完善程度充分表現出來,并對處理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環節中出現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與投資在推進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消費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必須時刻掌握我國市場的變化和發展方向,協調消費與投資的關系,推動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體現內需的主要參數,其先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反映我國供給側結構狀況,其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欠缺;二是反映我國資源要素的配置情況,產品生產、流通要素還未到達優化配置;三是構建促進消費的機制;四是消費市場結構變化,尤其是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的嚴重沖擊。
(四)恩格爾系數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我國經濟朝著可持續、健康、穩定方向發展的核心因素,刺激消費是必然的,而恩格爾系數是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指標。居民消費主要包含基本型消費、享受型消費以及發展型消費三種,這三種消費類型最本質的區別是用于食品消費總額的不同,基本型消費主要是滿足生存需求,即食品消費;享受型消費主要用于滿足居民的享受需求,如交通、衣著;發展型消費主要是滿足居民自身發展的需求,如教育、醫療。圖3是2011年居民消費結構圖,恩格爾系數為35%,居民屬于富裕狀態,其食品消費只占了總消費的1/3,大部分消費用于教育、交通以及居住等方面,表明了恩格爾系數越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對食品的消費總額占總體消費總額的比重越小,對其他消費品的消費比重增加,進而影響居民的消費結構。
恩格爾系數降低對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服務消費的增長速度加快。服務業的整體水平得到一個質的提升,其產值甚至超過工業經濟。其二,消費者對產品的追求從數量向質量發生轉變,注重品牌以及個性化消費,且消費者權益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加強。其三,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發生轉變,電子商務的開展,使得消費者開始注重線上消費和線下體驗。因而,商貿流通業能夠通過恩格爾系數體現出其對消費升級的引導作用。
供給側背景下流通產業先導作用優化對策
(一)創新產業業態和流通渠道實現去庫存
以零售業為例,當前零售業庫存高成為了零售業轉型升級的絆腳石,因此在供給側改革的契機下,零售業可以進行業態創新或流通渠道擴展來實現去庫存,加快流通業轉型升級,為流通業加強先導作用的發揮提供可能。首先,實體商業業態布局調整。例如以大賣場為代表的大業態,可以通過整合重組來保障擴張質量,以減少因盲目市場擴張帶來的產品庫存壓力大的問題;將原先的單一業態調整為綜合業態,充分融合餐飲、休閑娛樂等行業滿足市場需求,增強消費體驗。其次,利用精而小的業態形式來減少產品類別和數量,通過精準度高、便利性強的便利店等業態實現去庫存。去庫存一方面能夠降低流通業的負擔,讓流通業能夠更專注于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能讓企業隨時調整市場戰略,使流通業能夠以更靈活的姿態發揮先導作用。
(二)優化供應鏈實現降成本
供應鏈優化是流通企業降低成本、提高要素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優化供應鏈分工與協作關系,建立社會化、專業化、高效化的商品流通體系。尤其是利用流通企業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主動實現生產與流通產業的滲透與融合,強化供應鏈一體化運作。而在行業內部應當要圍繞供應鏈實現進一步的分工協作。以電子商務為例,應當要確立線上線下渠道的分工協作,實現線上線下協調發展的同時,將各自渠道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其次要提升流通企業對于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完整的供應鏈包含多個主體,而流通業在供應鏈前端屬于需求側,在供應鏈后端屬于供給側,因此流通業必須要提升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這樣不僅能夠降低成本源頭,還能解決因劣質產品流向市場造成庫存壓力大、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常見的提升供應鏈掌控力的方法有兼并、收購、重組,亦或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供應鏈主體的優勝劣汰。最后是打造全球化供應鏈體系。當前流通業的供應鏈優化主要著眼于國內市場,但是隨著我國國際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國內外市場的逐步開放,應當要將供應鏈優化目標放眼至全球。由個別實力雄厚的企業或是跨國企業先行,實現全球化采購,為供給來源和渠道提供新的方向,同時滿足供給側改革后被不斷釋放的消費需求。通過供應鏈優化能夠促進流通業均衡發展和轉型升級,讓流通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在經濟中的先導作用。
(三)增強流通產業先導作用實現補短板
在供給側改革呼吁下,流通產業應當通過補短板來增強自身競爭力,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先導作用。2016年我國完成《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流通升級戰略研究》課題,為流通領域落實補短板提供了更多思路。具體來說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扶持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上的優勢,不斷地改善流通業原有的短板。其次要完善流通體系建設,尤其是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如冷鏈物流建設和專業市場建設。再次要引導我國流通業走出國門,開拓對外貿易,學習其他國家流通業的先進經驗,鼓勵企業將資金用于生產研發。通過補短板能夠讓企業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為流通產業持續發揮先導作用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論
發達的流通業既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開放、暢通可控、高效能、低成本的現代流通體系,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國民經濟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應該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根據流通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營方式,注重創新,統籌發展流通業,鞏固流通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先導地位。
參考文獻:
1.丁俊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流通業的先導作用[J].中國流通經濟,2017(2)
2.郭琳.低碳交通引導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立體空間布局模式及優化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5(9)
3.王嘉楠.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商貿流通轉型升級[N].國際商報,2016-12-26
4.閆琰.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物流業發展對策研究[J].價格月刊,2016(9)
5.鄭京平.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認識[J].開放導報,2016(2)
6.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