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友


內容摘要:我國宏觀經濟“新常態”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然要求我國商貿流通企業變革既有發展方式,而企業自身發展水平提升的需求構成變革發展方式的必要性?,F代發展方式要求發展道路上、流通方式上、技術手段上、城鄉結構上及經營模式上進行變革,而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種新路徑。文章指出,推動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供應鏈融資提高企業資金運作能力以及加強商貿流通企業人力資本投入是供應鏈管理視角下我國商貿流通企業變革發展方式的重要可行途徑。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商貿流通 發展方式 變革
研究背景
(一)新常態倒逼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提出由來已久,傳統模式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自然問題和收入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顯得更為緊迫。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增速不斷下降,結構矛盾加速產業調整,社會矛盾加速民生改革。雖然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出臺但成效并不顯著,我國經濟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以扭轉當前局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歷年GDP增速能夠達到兩位數,表現出十分明顯的高速增長特點和較大幅度的波動性特點,如圖1所示。但是從實際收入水平分析,我國經濟增長背后付出的代價巨大,面臨高額的補償成本,負面效應逐漸顯現,社會矛盾也在不斷加劇。基于此,轉變經濟發展既顯得十分迫切,又隱含了較多的被迫意味。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被動式因素,其存在有其內在邏輯和特殊原因:從我國經濟發展歷史來看,政府主導經濟發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便存在,轉變并非一日之功;從既有利益格局形成結構來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破壞與重建,阻力十分巨大,隱含社會問題;從政策調控措施出臺的滯后性來看,任何一項經濟政策的出臺都面臨滯后性,從執行到產生效果需要一定的經濟周期,并非一蹴而就;從國際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在當前低迷的國際經濟環境下遭受挫折,短時期內難以有效扭轉國際貿易的不利局面。
正是基于上述四點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自提出以來便伴生了濃厚的被動式意味,在當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愈加明顯。這種倒逼式的改革所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和領域,商貿流通業自然包含在內。
(二)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現有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含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轉變商貿流通發展方式是經濟社會轉型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保平,2012;李垚林,2014),是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王德章、張平,2014)。2012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第39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我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日益突出。從微觀層面看,盈利能力較國際同行業低,資源利用效率不足,是我國商貿流通企業自身面臨的突出難題。
第一,從必然性上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系統性、全局性和整合性。我國商貿流通產業值逐年增加,資本數量和從業者人數逐漸增加,但增速有所放緩,商貿流通業發展要素貢獻率開始下滑,如表1所示。由于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新常態特點,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需要結合當前產業格局做好調整與變革,商貿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十分重要,且意義重大。
第二,從必要性上看,加快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提升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層次的內在要求。如表2所示,相較于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而言,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盈利能力相對不足,2014年批發類企業成本占收入比重超過90%,全國平均水平93.7%,足見我國商貿流通企業資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有研究表明,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盈利遠不及國外企業,成本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居高不下,國際競爭力不足。
總之,在必然性和必要性的雙重要求下,變革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方式就具有了現實邏輯和理論基礎。變革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不僅作用于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對提升自身水平意義重大。
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變革的內涵與內容
(一)傳統發展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發展所需
根據前文所述,轉變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已成必然之勢,是被動適應經濟形勢變化的迫切之舉,也是企業主動迎合當今時代變化的必然選擇。商貿流通包含商貿和流通兩大部分,二者既有區別又有交集,兩者既是單一經濟行為,又彼此互相包含。對于流通而言,傳統的流通過程包括批發、加工、倉儲、運輸、分銷、發貨、零售七個環節,實現產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轉移,包括生產主導和流通主導下的流通環節(孫超奇,2016),如圖2所示。對于商貿而言,一切具有貿易屬性的交易行為均可納入商貿范疇,流通則縮小了商貿的范圍和界限。
傳統意識中,商貿流通僅僅是一種市場交易行為,將其簡單理解為產品和服務從供給者一端轉移到需求者一端,從而實現價值和價格的互換,并沒有對商業模式本身做過多考慮。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傳統貿易模式開始有所變革,傳統交易思維引導下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需求多樣化、邊界模糊化的市場。
(二)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的五項變革
第一,發展道路上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變革。外延式發展注重規模不注重效率,注重投入不注重產出,最終結果是企業大而不強,入不敷出。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就在于資源利用效率要提高,市場定位更加明確,更加注重產品質量,服務意識不斷提升。
第二,流通方式上從傳統流通方式向現代流通方式變革。現代流通方式主要包括業務、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創新,即合理規劃區域商業發展空間格局,提高物流配送智能化、信息化和現代化,重點發揮第三方物流在成本控制、商貿效率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石玉寶、李垚林,2014),創新供應鏈管理模式以整合供銷環節,延伸產業鏈條。
第三,技術手段上從傳統技術手段向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變革?,F代信息技術正以顛覆性手段革新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極大提高行業發展層次。如表3所示,我國工業企業互聯網網絡使用情況整體向好,但商貿流通領域占比相對較低,其中崗位設置僅為32.9%,信息化普及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著力提高商貿流通企業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我國商貿流通“點對點、端對端、直通直達”的商業生態(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2014),構建現代化流通格局。
第四,城鄉結構上從城鄉單向商貿流通轉向雙向商貿流通。我國城鄉差距近年來愈加拉大,商貿流通的單向格局未能得到扭轉,轉變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就需要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角度推進。既要保持原有成熟的貿易格局,又要實現城鄉之間商貿的互聯互通,促進資源的合理流轉。
第五,經營模式上從傳統業態向綜合業態變革。綜合業態是傳統線下商業模式與現代電子商務模式的結合與互補,實現區域規模經濟和網絡集成規模經濟的有機結合,既能通過網點布局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又具備開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石玉寶、李垚林,2014)。綜合業態既涵蓋了傳統商業模式,又包含現代新型商業模式,綜合性效應明顯,對商貿流通業發展作用顯著。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業務并不具規?;卣?,從表4的統計中可以看出我國商貿流通業在開展電子商務方面的不足。
供應鏈管理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應用
(一)低成本、高效率:供應鏈的核心影響
供應鏈管理包括業務管理和融資管理兩個方面,前者決定商貿規模,后者提供金融服務。供應鏈作為一種邏輯概念,其存在能夠將生產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聯系起來,相鄰節點間表現出一種需求與供應的關系(龔夢、祁春節,2012)。正是基于這種供需關系,才使得流通中的各個節點得以緊密相連,形成產品和信息正反互通的鏈條,因此稱之為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圍繞供應鏈核心企業通過各種契約安排組建戰略聯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李春友,2008;丁寧,2014;楊利軍,2016),彌補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低成本優勢和高效率優勢作為供應鏈管理的兩大核心優勢,促使更多企業借此壯大規模,既拓展產業鏈條,又拓寬業務邊界,實現縱向和橫向的互聯互通。同時,商貿流通企業集聚作用形成的供應鏈體系,通過影響產業升級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詹浩勇,2014),這是商貿流通業供應鏈所具有的一項重要功能。
(二)逆向整合:再造全新商業邏輯
傳統意義上的供應鏈遵循非逆向邏輯,產品從原材料采集到生產加工,再到最終消費環節,形成一條非逆向流通過程,這僅是供應鏈的一種形式。實際上,隨著現代市場的快速發展,商業模式逐漸更新換代,誕生出供應鏈逆向整合形式。所謂的逆向整合即從需求源頭出發,逆向整合中游和上游資源,建立封閉式供應鏈循環系統,從而擴大產業規模和影響規模。供應鏈逆向整合是流通組織應對互聯網時代的“脫媒”沖擊、推動產業組織整體再造的新式路徑(謝莉娟,2015)?;ヂ摼W時代,越來越多的廠商可以通過“脫媒”產生效能(羅珉、李亮宇,2015),扭轉傳統產銷模式所具有的“產銷分離”、“先產后銷”的邏輯,轉變時空限制為時空利好。
(三)供應鏈金融:拓寬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渠道
內生于供應鏈業務的供應鏈金融,能有力化解當前我國企業融資難的矛盾。供應鏈金融十分關鍵的作用在于能夠及時、有效了解風險,從而精準識別可服務的對象,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降低資金供給方的風險,在實現雙贏的同時提高社會福利水平。供應鏈融資在我國商貿流通企業中應用已經頗具規模,業務模式不斷成熟,但整個商貿流通業自身發展層次的欠缺,導致這一有效的融資模式并未發揮出應有的功效。
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
第一,推動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是變革發展方式的基礎。供應鏈管理實現了產品和信息的相互流通,高度信息化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節約人力、物力等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綜合提高交易效率,增加社會效益。
第二,充分利用供應鏈融資提高企業資金運作能力。供應鏈融資滋生于供應鏈業務模式,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和渠道,能夠起到節約資金成本和增強企業資金運作效率的作用,對變革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加強商貿流通企業人力資本投入。在增加物質資本投入的同時,人力資本投入必不可少,而且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人力資源規劃和建設對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對既有人力資源格局進行調整,同時需要加強人才教育和人才儲備,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任保平.中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的評價及其轉變的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8)
2.李林.轉變商貿流通發展方式研究[A].中國運籌學會企業運籌學分會.中國企業運籌學第九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中國運籌學會企業運籌學分會,2014
3.王德章,張平.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探討[J].中國流通經濟,2014,28(5)
4.石玉寶,李林.基于國外經驗轉變我國商貿流通發展方式研究[J].糧食流通技術,2014(2)
5.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
6.龔夢,祁春節.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約因素及突破點—基于供應鏈理論的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11)
7.李春友.供應鏈聯盟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J].上海經濟研究,2008(9)
8.丁寧.流通商主導的供應鏈戰略聯盟與價值鏈創新[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2)
9.楊利軍.基于供應鏈優化的流通企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4)
10.詹浩勇.商貿流通業集聚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基于集群供應鏈網絡競合的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