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內容摘要: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呈現結構性失衡狀態,影響到華中地區經濟發展。文章通過分析影響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經濟要素,對影響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結構性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基本判斷,最后根據分析結果對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華中地區 商貿流通 區域經濟 趨勢
華中地區經濟發展評價
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面積超過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億,是我國第二階梯的中部經濟區。華中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就GDP總量來看,河南產值高于湖北和湖南兩省,且彼此之間的差距呈現拉大趨勢,這一差距到2014年分別擴大到7559.02億元和7900.92億元。1978-2014年河南省產出平均增長率為16.34%,湖北為15.70%,略低于湖南的15.77%。單就省會城市而言,武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要優于長沙和鄭州,基于優質的人力資源、交通基礎設施和傳統工業支撐,武漢地區經濟發展對全省經濟發展貢獻巨大,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長沙和鄭州。
華中三省GDP增長率如表1所示。從國民生產總值總量上看,華中地區三個省份的產量總值河南省居第一,2014年為34938.24億元,湖北為27379.22億元,湖南為27037.32億元。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特點是,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經濟發展越來越集中于某個中心城市,通常是該省的省會城市,出現省內發展差距逐漸拉大的情況。就華中三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基本上遵循這一規律,武漢、長沙、鄭州集中了各省的優質資源,成為全省經濟重心,而地方上的發展相對落后。這樣的經濟發展結構性特點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結構性特點是一致的,因此在優化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結構時,必須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之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
從三個省份的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三省表現出梯度特點。如表2所示,2014年湖北全省流通業法人企業數量為14.49萬個,較上年有所下降;從業人數為262.2萬人,較上年減少1.08%。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為1.03萬億元,社會零售品總額達到1.2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2.81%。
如表3所示,河南省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005億元,較2013年增加了12.7%,1978-20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14%。2010年各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量較上年增長19.3%,2014年全省鐵路公路里程達到20.28萬公里,較上年有所下降,總體交通密度保持穩定增長趨勢,由2008-2010年平均1.4776轉變為2011-2014年平均1.5303。
湖南省相較于其余兩省而言,在經濟總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屬于華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區。如表4所示,2014年湖南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7萬億,同比增長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萬億,較上年增長12.77%,2010-2014年零售增長額平均值為16.94%。
綜合分析,從商貿流通業整體發展水平上看,近年來河南、湖北、湖南依次遞減。其中,湖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以傳統模式為主(黃金火,2016),與河南、湖南兩省的發展特點基本一致,但相對而言,湖北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層次要優于其它兩省。
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趨勢判斷
(一)指標構建
被解釋變量設定為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SMLT),解釋變量包括物質資本存量(WZ)、人力資本存量(RL)、交通基礎設施建設(JT)、交通密度(MD)、波特外部性(PE)和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LE),數據時間范圍為2004-2014年,基礎數據主要來自《新中國六十年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
其中,交通密度=(鐵路里程+公路里程)/國土面積,原始數據來自《新中國六十年年統計資料匯編》和國家統計局。波特外部性是地區經濟發展外部成本的衡量指標,即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計算公式為PE=(Ni/gi)/[∑Ni/∑gi],其中Ni表示i省的企業數目,gi表示i省總的工業增加值。
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LE)是對地區產業專業化程度的衡量,計算公式為LE=(gi/Yi)/[∑gi/∑Yi],其中gi表示i省總的工業增加值,Yi表示i省的國內生產總值。
物質資本存量(WZ)的計算采用永續盤存法,參考張軍等(2004)、單豪杰(2008)的計算結果進行修正。人力資本存量通過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基礎數據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主要通過鐵路公路里程數來衡量,不包括水路和航空里程值,主要原因在于三個省份水路和航空運輸里程數難以統一衡量,其中河南省的水路運輸要弱于其他兩省。
(二)模型回歸分析
通過對解釋變量的回歸分析得到三個省份各自的解析方程,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根據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變量在一階差分之后為平穩序列,其中PE在零階時P值為0.8673,一階差分之后的P值為0.0000。
根據表5可以得到基本結論,河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主要受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湖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主要受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存量和物質資本存量的影響;湖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主要受到物質資本存量、交通基礎設施、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三)相對化發展程度分析
為驗證回歸分析結果,借助相對化發展程度對影響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指標進行分析,即分析不同解釋變量單位變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程度,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Levelj=(SMLTt-SMLTt-1)/(Xt-Xt-1)
式中Levelj表示j省相對化程度,t表示年份,X表示解釋變量,該公式表示每一單位解釋變量的變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根據該公式計算2005-2014年三省相對化程度,結果如表6、表7、表8所示。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河南省除了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幅度的震蕩趨勢外,其余指標均保持平穩,即每變動一單位對河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較為平穩。湖北的計算結果顯示,人力資本存量、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均表現出動蕩趨勢,其余指標較為平穩,其中波特外部性呈現下降趨勢,即每變動一單位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程度越來越低。湖南數據顯示波特外部性、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密度均表現出較強波動性,其余指標較為平穩,其中人力資本存量和交通密度幾乎表現出較為嚴格的水平性趨勢,但整體波動性強于湖北和河南兩省。
比較分析與結論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河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主要受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湖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主要受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存量和物質資本存量的影響;湖南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主要受到物質資本存量、交通基礎設施、地方化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相對化發展程度分析表明,河南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指標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平穩,與任保平等(2011)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湖北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人力資本存量和物質資本存量指標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平穩;湖南省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密度對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平穩。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對華中三省商貿流通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效果,這與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相符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華中三省商貿流通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作用;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外部性,同時區域發展對促進彼此之間的協同發展也具有一定作用,與吉利(2014)的研究結論一致;商貿流通業的專門化程度對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層次具有正向影響作用,產生知識外溢現象。
通過分析,可以得到華中三省商貿流通業發展基本趨勢如下:第一,華中三省商貿流通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狀態,但湖北的增長率要比河南、湖南兩省更加穩定,其中湖南穩定性最差;第二,河南省影響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經濟要素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強度越來越大;第三,華中三省商貿流通業的增長結構將會逐漸表現出更大差異性,其中湖南省結構穩定性較弱。為促進華中三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需要繼續擴展交通運輸網絡和優化物流結構,提高貨物運輸效率,同時加強三省之間的協同合作,充分利用外部性正面效應促進華中地區商貿流通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黃金火.新常態下湖北流通業發展的思考及建議[J].商業經濟研究,2016(9)
2.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3.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
4.任保平,王辛欣.商貿流通業地區發展差距評價[J].社會科學研究,2011(2)
5.吉利.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機理分析與效率評價[J].商業時代,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