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承
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培養涉及許多方面,并非是容易取得成效的一項工作,但是目前存在著一些對這項艱辛的工作并非客觀、公正的評價,因此文章作者認為要設法避免對中國培養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偏見給這項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還要注意解決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道德品行要求的認識出現偏差帶來的問題。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消除偏見;不利影響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有些學者,特別是一些海外學者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存在著片面的認識,而且這種認識的偏差還會導致偏見的產生。例如,有的學者就只片面地強調本土漢語教師的優勢,而忽視或否定中國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優勢。“本土漢語教師占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所沒有的優勢。首先,他們無需異地文化適應期;其次,在校教師都已獲得本國政府承認的符合本國教育理念的教師資格,是正規學習的教育者;第三,本土教師了解本土學生學習漢語的特點和需求,可以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漢語教學。此外,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與當地人有一定心理距離,這是不爭的事實。”(金椿姬,2013)這里所列舉的是中國教師一些枝節的非優勢,并不足以抵消中國教師優勢的主要方面,而這里所列舉的本土教師的優勢(有些是否能夠稱為優勢還需商榷)也不足以彌補其劣勢,因為漢語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是圍繞著目的語來進行的,這是最為根本的。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派出中國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愿者,并非就是不依靠本土教師,更沒有造成中外漢語教師對立和競爭以及取而代之的意圖。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漢語教學師資嚴重缺乏的燃眉之急,這些漢語師資并沒有進入本土漢語教師擅長和已經占有的領域,也就是說,中國在外派漢語師資時已經非常注意不帶來對本土教師的傳統領域的競爭,而且有互相促進和提高的作用。
在有些學者的相關研究論述中,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在海外開展漢語教學時的一些做法也存在著偏見,對教學內容存在著不公正的指責。“換位意識要求教師不把中國人看待事物的視角強加于漢語學習者,尊重他者價值觀表達。例如,教學生唱中國歌時,漢語教師也許覺得現代中國民歌甜美、明亮,或者是高亢、悠揚,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但對于那些從來沒有接觸過中國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可能怪異要多于美妙。”(金椿姬,2013)這里所舉的例證并不適當,因為并沒有能夠說明教唱中國民歌與不尊重外國學習者價值觀之間的關系,以及這樣做是如何“把中國人的視角強加于漢語學習者”了。這種沒有根據的以偏概全的評價所得出的結論是片面的、輕率的,沒有事實和理論的依據。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開展漢語教學時必然面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依據跨文化交際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問題,解決這種問題最為重要的根本原則是互相了解、平等相待。
有些學者在研究中國漢語師資的情況時,經常拿他們與國外本土教師進行對比,我們不反對也不畏懼進行這樣的對比,但是這種對比要建立在共同的標準、基點和內容的基礎上,而不能進行“田忌賽馬”,如果用長處比短處的話,這樣比較得出的結論會不公平、不科學。進行比較研究是不能這樣進行操作的,先入為主得出的結論難以客觀,當然中國教師應當理解甚至掌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但是在這方面顯然無法與當地的教師相比,因為他們不是學習波蘭語言與文化專業的,同樣要求外國本土漢語教師達到與中國教師一樣的漢語水平和中華文化掌握水平也是不切實際,難以實現而且是強加于人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也許可以通過培訓和自學掌握一些小語種的語言和文化,但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
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道德和品行方面提出適當的要求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提出超出與同等學歷的其他人一樣的過高要求,因為這樣的要求實際上是一種苛求,如果對他們求全責備也不能使他們健康、順利地成長。有學者就提出:“有些研究生政治素養欠缺、理想信念淡漠,缺乏青年人應有的遠大抱負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往往傾向于個體自我,在思想和行為上多以個人利益為重,以個人得失為準。有些人受大環境不良風氣影響,功利主義思想嚴重,以金錢、物質利益為人生奮斗目標,蔑視對精神世界和崇高人生的追求。我們認為,研究生群體作為社會精英,理應成為全社會的道德楷模。”(鮑震培,2012)這里所提出的一些研究生的缺點事實上確實存在,但是并非普遍現象,而是個別人的情況,實際上與整個社會的情況是一致的,研究生群體固然并非道德凈土,但是絕大部分還是好的。所以這樣的論斷未免偏失太多。也許有些研究生的精神世界水準低?但是道德是個體的選擇,研究生應該道德高尚,難道別的社會階層應該道德低下,這是何道理?道德的建立不是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唯一任務,也不僅僅是與研究生的角色身份有著特殊的關系。研究生的價值和特殊性不僅在于此,我們并不是否認道德的重要作用,在建立社會主義道德方面研究生沒有例外,不存在任何特殊性,道德確實是對研究生的要求,同時也是對社會上每一個公民的要求,無一例外,與社會身份無關。至于“道德楷模”,顯然是對研究生群體的過高要求,甚至是苛求,這種要求是不切實際的。
對于漢語師資在國外工作時出現一些品行方面的問題要重視,也要客觀、冷靜地加以分析,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有學者卻過于強調這些在國外發生的問題:“在國外期間我接觸了一些派出教師,有的人并不缺乏一般意義上的人格,并且性格外向,有較強的溝通交際能力,但是卻在國外日常生活中感到孤單寂寞莫名煩躁,或者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敏感和諸多不滿,終日牢騷滿腹,斤斤計較個人恩怨得失,嚴重的故意制造事端,影響同事之間的團結。有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占小便宜,搞兩面派,不遵守學校規定,引起國外同事反感,造成對中國教師不好的印象。”(鮑震培,2012)其實這里列舉的有些問題與在國外工作無關,而是他們個人品行的問題。即使是在國內工作他們也是如此,這里也許有跨文化交際適應能力的問題,確實需要在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時加以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個別漢語師資不良品行的一面,而不考慮他們良好表現的一面,則顯然有失偏頗,這些外派漢語師資并非一無是處,局部的、非主流的情況并非是大部分漢語師資的情況,要對他們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且,這里的看法帶有好像個別教師在國外工作品行上的失德關乎國家面子的意味,但是如果這樣的看法能夠成立,那在國內工作的人的失德同樣關乎國家的面子和實質的發展。這種將個別人的行為不當推至對所有中國人的評價是跨文化交際中典型的“刻板印象”,顯然個別漢語師資無法代表其他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更無法代表全體漢語師資,得出這樣的結論也許帶有一種偏見。
[1]鮑震培.預見性培養目標的人格塑造——如何完善國際漢語教育碩士模式之我見[A].北京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國際漢語教育人才培養論叢(第三輯)[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16-323.
[2]金椿姬.就其所長而成就之——談對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的培訓[A].姜明寶.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C].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