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謙
在芒市,可以說每個人與茶葉有著很深的情分,作為云南省茶葉主產縣之一,茶葉不僅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更為難得的是。在茶文化長期的熏陶之下。讓這里的人們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無論是做人還是做茶。都要常懷一顆博愛和感恩之心。先守住真心才能做出好茶。
在此背景下成立的芒市茶葉協會和行業工會,同樣奉行“苦累自己甘甜他人”的茶葉精神,通過發揮協會和工會的組織引導和橋梁紐帶作用,努力將更多的甘甜回饋給會員和茶農,實現了茶企和茶農的互利共贏。
“人心齊比什么都重要”
都說芒市人講究茶道和茶文化,但是在芒市與茶最有淵源的當屬德昂族群眾。
如今,在德昂族中都還流行這樣一個與茶葉有關的傳說:很多年前德昂族的祖先們生活的環境非常惡劣,不僅土地上無法種植出果腹的糧食,還要遭受各種自然災害和莽獸的侵襲。為了幫助多災多難的德昂族的祖先生存下來,善良的茶仙女化身為一只巨大的鳳凰,為他們銜來了茶樹籽,并嫁給了德昂族的祖先。從此,德昂族的祖先們靠著種植茶樹得以生存下來。因此,德昂人世代都在傳唱著這樣一首古歌:茶葉是德昂的命脈,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德昂族人也被其他名族稱為“茶的民族”、“古老的茶農”。
虛構的遠古神話傳說雖然具有理想化和虛構化的色彩,但卻反映出德昂族人對于茶葉極其深厚的感情,至今,茶葉在德昂族群中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走親訪友,還是婚喪嫁娶等重大事項,茶葉都在其中起到信物和使者的作用,其重要程度和不可替代性甚至超過了貨幣,擇偶茶、訂婚茶、喪事茶等,每一種茶都代表著特定的意義和制作工藝。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有自行擇偶的自由。雙方經過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并愿意締結婚約時,男女即告知父母。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這種告知不是以言語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伙子趁父母熟睡之機,將事先備好的擇偶茶置于母親的常用筒帕里。母親發現筒帕里的茶葉,便知道要為兒子提親。隨即便與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異氏族的親戚各一人,作為提親人。
提親人去女方家提親時,不必帶別的禮物,只要在筒帕里裝上一包特定的茶。到了女方家后,亦不必先以言語表述,只需將茶放到供盤上,雙手遞到主人面前,主人即知道提親人的來意。女方父母經過媒人兩三次說合,看到男方確有誠意,即收下茶葉,表示同意。否則,即表示拒絕。男方父母知道女方家長應允兒女婚事之后,便請媒人再次攜帶茶葉一斤,另加酒肉若干斤,赴女方家宴請女方父母和老人、舅舅等親人。席前,先由男方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贈送茶葉一包;接著再由他們陪同男青年以茶認親;最后由雙方親戚以茶議定訂婚禮物。
近年來,茶葉已經成為芒市當地群眾主要的經濟作物,據不完全統計,芒市目前種植茶葉面積超過15萬畝,有1個國營茶廠和18家民營茶企,涉及到的茶葉產業工人4萬余人。
一直以來,芒市的茶葉行業都沒有一個有效的組織機構,導致茶農和茶企之間各自為政,相互缺乏信任。有的茶農甚至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選擇將砍伐古茶樹種上生長成材更快的杉木。長此以往,將對芒市的茶葉產業發展造成極大的重創。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16年5月,芒市茶葉協會正式通過民政部門的審核成立。今年7月,芒市茶葉協會行業工會也在芒市總工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協會主要成員由當地的茶葉加工銷售企業、個人和茶農代表構成,主要目的就是為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茶農和茶企提供業務培訓、價格規范、信息收集等雙向服務,推動當地茶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茶葉協會成立后,很快將芒市的茶農和茶企凝聚到了一起,避免了之前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不良局面。”芒市茶葉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李恩連高興地說。
以“雙贏”獲得會員認可
從成立之初,協會的領導班子成員就明白,協會能否贏得會員們的認可,唯一的辦法就是能否實現茶農和茶企的增收增效。否則,協會必然會陷入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
為此,茶葉協會成立后著手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對全市的茶葉產業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詳細了解清楚了芒市當前的茶葉種植面積以及相關的從業人數,并進一步梳理清楚了當地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為接下來即將開展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針對茶葉市場價格波動較大,茶農種植茶葉風險較高的問題,芒市茶葉協會首先組織茶企與茶農簽訂收購合同,明確規定茶農種植的茶葉收購價不低于保底價格,免除了茶農們的后顧之憂。為了減輕茶農的負擔,芒市茶葉協會還向茶農免費發放了3萬余元的粘蟲板和20余萬元的茶園有機肥。
同時,為了提高種茶、管茶和制茶技術水平,芒市茶葉協會每年組織茶農和茶廠技術工人參加不少于4次的專業技術集中培訓,培訓內容涵蓋了茶葉種植、采摘、加工包裝等所有生產環節,力爭讓每一名涉茶從業人員都能熟練掌握基本技能。
“以前的培訓都是組織大家集中起來講解一下,然后吃一頓飯就散了,但協會成立后的每一場培訓都是實打實的,不僅請相關專家來現場教學,而且協會的領導也手把手地教授,學完之后還要組織考試,符合條件的協會還會幫助他們從人社部門申請職業資格證書。”李恩連說。
一直以來,當地群眾都沿用燒柴烘烤加工茶葉的習慣,這無疑會造成大量的樹木被砍伐,雖然林業等部門多次進行宣傳和阻止,但效果不是很明顯。芒市茶葉協會在經過考察后,引入了一種新能源的烘烤設備,并在會員單位中進行廣泛宣傳和推廣,目前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茶農的支持和接受。
茶農通過協會的資源提高了種茶的積極性,茶企也同樣能夠享受到協會到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盧鳳美既是芒市茶葉協會的副會長,也是云南德鳳茶葉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對她來說加入協會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茶農對于茶企的對立態度不是那么明顯了,原來茶農總是覺得茶企壓低了他們的茶葉價格,通過協會大家逐漸增進了了解,對立的情緒也就逐漸消失了。
“在協會的幫助下,我們公司在土地流轉等方面面臨的壓力就小了很多,目前除了2000畝的自有茶葉基地之外,還在江東鄉以專業合作社的方式集中流轉了1萬余畝茶園,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可以以土地的形式入股,而且在基地打工還可以獲得一筆收入,有些人家一年僅賣春茶的收入就超過6萬元。”盧鳳美說。
此外,德鳳公司還注重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每年都會從云南農業大學請來專家對職工進行茶葉加工和茶藝等方面的培訓,職工通過培訓考取相應的技能證書,工資也能得到明顯的提升。目前,德鳳公司共有職工70余名,平均工資超過3500元,并且業務熟練的制茶技工工資是普通員工的兩倍以上。
正式有了原材料和技術人才的支撐,德鳳公司得以迅速發展,公司目前主要從事中高端普洱茶的生茶和研發,
“德鳳”品牌的普洱茶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并被評為云南省著名商標。同時,公司的經營范圍也拓展到酒店、餐飲等行業。
公司發展壯大后,一直食素信佛的盧鳳美又把博愛助人的茶葉之道傳遞給更多的人,公司的素食餐廳定時對老人免費開放,無償幫助當地企業和單位培訓茶藝師,讓更多的貧困群眾通過茶葉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