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2013年以來,云南省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總要求,穩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四年來,中央、省級財政累計投入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資金達3.1892億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1.8萬人。截至2017年7月,全省試點示范縣達35個和1個整體推進試點市。
通過建檔入庫、精選對象等一系列方法,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帶頭致富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近12萬農民成為致富帶頭人
在去年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省部長推介會上,元謀縣新型職業農民陳福生帶著元謀葡萄走上了熒幕,與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話。經省委書記陳豪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合力推介,元謀葡萄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2014年,陳福生參加元謀縣農廣校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赴福州學習,深入學習了創業經營發展、農產品法律法規、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課程,對現代農業有了新的認識,時代所賦予職業農民的責任與使命激發了他再次創業。
他深知,農民要成為體面的職業,得靠產業化來整合資源,靠科學技術來提高生產力,靠技術創新來贏得發展。
在元謀縣農業蒸蒸日上的發展狂潮中,陳福生抓住創業先機,注資100萬元成立元謀縣陳氏葡萄產銷專業合作社,他任理事長,合作社陸續吸納葡萄種植戶100多戶,涉及種植面積1000多畝。
元謀葡萄“一年兩熟”技術是陳福生多年的研究技術成果,通過合理掌握葡萄生長物候期,利用元謀豐富的地熱資源和光照條件,在每年的冬季和夏季剪枝,葡萄就可以在5月份和12月份上市,一年可以收獲兩季,葡萄產量得到顯著提高。4月、5月份上市的葡萄已經搶占先機,而12月份的“冬季葡萄”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用陳福生的話說就是“別人還沒熟,我們就去賣。別人賣完了,我們再去賣”,較好地彌補了市場空缺。
2013年云南省在景洪市、騰沖縣、宣威縣3個縣(市)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2014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云南省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意見》,試點縣(市)擴大至10個,保山市被確定為整體推進試點市;截至2017年7月,全省試點示范縣達35個和1個整體推進試點市。
四年來,中央、省級財政累計投入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資金達3.18億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1.8萬人。
去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2554元,比2012年增加了1118.13元,增加77.9%。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26.5%增加到28.3%。
精選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人才
家住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蓮池鄉格紅村的劉芳一直想改變農村面貌,在農業上有所作為。
在永仁縣農業局的組織下,劉芳通過多次外出參觀學習,于2010年11月選擇自家有水源保證的11畝玉米地,進行栽桑養蠶模式示范。2015年10月,她參加永仁縣農業局在縣城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蠶桑專業技術培訓班后,帶領格紅村打造“蠶桑專業村”,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蠶桑產業向高效、優質的產業生產鏈發展。2016年,格紅村農民人均純收入8486元,有優質有效桑園871畝,實現產值281萬元。
通過培訓培育帶頭,劉芳已經成長為永仁縣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帶頭致富典型。
四年來,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下取得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全省加強對象庫、師資庫和基地庫建設,截至2017年7月,共錄入培育對象8.6萬人,錄入培訓學員33263人,做到培育對象好中選優,培育對象更精準;錄入培訓師資3409人,授課教師從入庫師資中擇優選聘;錄入培訓機構351個,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創業孵化基地等176個。
各地把選好培育對象當作基礎工作來抓,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莊園、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負責人和骨干為重點對象,以回鄉務農的青壯年農民工、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特別是中高等農林職業院校畢業生)為優選群體,建立對象庫,從中選優進行培育,用他們刻苦學習、創業興業的榜樣帶動更多群眾投入學習。
紅河州認真篩選學員,通過摸底調查、自愿報名、村組推薦等形式,將具有強烈學習愿望和一定產業基礎,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農民優先作為培育對象,堅決杜絕“湊人頭”“被培訓”等現象發生,確保質量。
大理州2016年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的學員劉湘林勤奮學習、敢于創業、勇于創新,被大家推舉為班長。他認真學習種植技術、電子商務等知識,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他創辦的龍鳳林祥農產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紫洋芋、紫山藥、鮮食玉米等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產品銷往上海、昆明等地,獲得市場好評,生產基地被列為滇滬合作農產品基地。
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水平提升
云南省農業廳負責人介紹,云南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注重一主多元、整合資源,培訓工作形成合力。各地充分發揮農廣校為主體、農機化干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等農業系統內教育資源的作用,既實施培訓項目,又承擔指導、檢查落實的責任,實現系統內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各地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在選用中央農廣校和農業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通用教材的同時,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積極開發各種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培訓教材和鄉土教材,增強培訓的實效,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和培訓教師的需要。
各地在教育培訓環節科學制定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圍繞當地資源稟賦、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民的需求合理確定培訓專業。根據農民學習的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開展“課堂教學——參觀考察——實際操作”的分段式培訓,增強培訓的效果。加強課后跟蹤指導服務,實現農民教育由培訓向培育的轉變,實行全過程培養。紅河州實施精準培訓,取得良好效果,贏得廣大學員的好評。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及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側重于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玉溪市強化跟蹤指導服務,采用電話問詢、入戶調查、集體座談討論、個別指導學員等方式進行回訪,讓學員得到持續服務,在服務中得到成長,實現了農民教育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發生了質的飛躍。
2017年,省政府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列為10件惠民實事之一,加強推進和督查力度。省農業廳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資金專項整治督查,抽調人員組成督查組分別對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等8個州(市)、23個縣(區)進行重點督查。
通過督查及時糾正個別項目縣在資金使用方面的違規做法,督促整改,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安全有效,確保國家強農惠農資金落實到農民頭上,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