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趙升輝
摘 要:自由理論作為盧梭政治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由理論解決的中心問題就是“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其自由的內涵是: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盧梭以“公意”理論為基礎,以極具辯駁性的語言,闡述了自由發展的三個階段:原始社會的自然自由,到產生社會狀態后人的自由權利的喪失,最后發展到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歸復的梯級發展過程。但在他的自由思想中卻蘊含著一些自身無法消解的困惑,即個人自由的困惑、公意的困惑、自由思想在實踐上的困惑,正是由于這些困惑,才讓盧梭的自由理論在現代社會甚至出現了悖論的誤解。
關鍵詞:盧梭;自由理論;社會契約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087-02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句話就是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發人深省的開篇,盧梭認為這是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來關于自由的最大困惑,也就是丹尼爾·卡倫所說的謎團。以此為基礎,盧梭分析了產生這種惡的原因,詳細闡述了自由理論產生的背景、內涵等。
一、盧梭的自由理論困惑產生的背景
(一)社會背景
盧梭雖然生于瑞士日內瓦,但卻在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真理的時候生活在了法國,就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時,盧梭的這篇文章在時隔27年后才變得家喻戶曉、廣為人知,人們一談到“自由和主權”,就要從他的《社會契約論》中來尋找關于自由理論的證據,就要用自由理論作為他們推翻壓迫和封建制度的理論武器。可見,盧梭的自由理論并非是偶然產生的,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狀態中,人們普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才促使了盧梭生活于這樣的社會狀態下能夠感同身受,理解對于真正自由的渴望。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才提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正如羅伯斯庇爾稱贊盧梭一樣,“他是法國大革命的先驅”,盧梭自由理論的問世,指明了法國人民將以何種姿態獲取社會地位。
(二)思想背景
與生活在18世紀的其他契約論者建立在“自然狀態”的構想不同的是,盧梭的自然狀態內含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從盧梭的文章《論科學和藝術》中就可以看出,在其文章中,盧梭都貫穿著自然使人幸福,而社會的存在使他們生活悲慘。盧梭認為,人類社會科學的進步都是違背了人類真正的自由,技術制度的進步和完善使得獨立的個體為了自身的利益開始相互依靠,這與“自認狀態”下的完全自由是相互違背的,這也就是“枷鎖”產生的原因所在。
二、盧梭自由理論困惑的內涵
自由(freedom或liberty)一詞古已有之,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到文藝復興以后學者們對于自由的爭論,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對自由給予不同的定義,要考察自由內涵,必定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談。
(一)自然自由
盧梭認為,只有從人類的初始狀態出發,來考察人類的整個演變過程,才能發現人類具有什么天賦的權利,這種天賦的權利又是如何在社會狀態下喪失掉的,我們才能用同樣的方式把這個權利找回來。在自然狀態下,人的關系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要方面,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和支配,表現為一個外在于自然的主體,會以“自由主動者的資格”參與到自然的關系之中,并通過自由行為來進行取舍,有時甚至是違背自然的規則以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松散的,沒有壓迫和剝削,每個人都孤獨地生存著,不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也不存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意志的強迫。可見,自然狀態的人只有純粹自然狀態的沖動,他的欲望不會超過他的身體需要,可以說是無欲無求的。所以,這就從人類產生的起點論證了“人生而自由”,只是在自然狀態時期是人類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的自由是一種低級的自由,并不存在約束自由的“枷鎖”,處于這種狀態的人們是快樂的。因此,自然自由即符合本性的自由遵循著自愛和他愛這兩種情感,使得束縛自由的枷鎖還不至于過早產生。
(二)社會自由
不論在政治思想家還是盧梭的理論中,自由總是與平等聯系在一起的。平等是擁有自由的前提條件。隨著人類告別原始社會的生活,家庭開始成為人們生活的普遍形式,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產生了偏愛心、各種各樣的觀念,同時人的認識能力的增長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們逐步脫離了自然狀態,也就失去了自然自由。所以,盧梭對此提出了一種解決辦法,即新的自由觀——社會自由(契約自由)。通過構建社會契約,構建新的自由,用社會契約來保障個人自由。而這個契約的建立和實施在于對公意的服從。理論上來說,這種公意是以消融個人的意志和自由為依托的。在這種制度下,公意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但是,公意僅僅是眾意中去除多數和少數以外的共同部分,當公意中的個人意志與公意發生矛盾時,必須割舍個人意志服從公意。“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這恰好就是說,人們要迫使他自由。”那么,作為公意的自由實現了,作為眾意的個人自由卻又被淹沒了。這不就恰恰印證了“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的箴言了嗎?
(三)道德自由
在契約中,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盧梭提出自由狀態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道德自由,人的自由不僅要靠服從公意的理性判斷,而且要依靠道德來捍衛。當每個人在獲取自由的過程中,不會因為感性而傷害他人的權利,而是通過道德所產生的理性原則來判斷,使之達到真正的自由,這種捍衛的完成主要是通過法律。對公民個人而言,法律正是全體意志的體現,是自己的意志,你反對法律就是反對你自己;對不服從公意的人,要迫使他自由。所以,也用不著問人既然是自由的,為什么又要服從法律,因為法律是我們自己的意志的記載。盡管盧梭隨后又指出了創設公民宗教的必要性,它的實質就是將法律神圣化,使宗教義務等同于社會的義務和責任,從而使宗教服務于社會和人民。盧梭也指出將風俗和習慣,尤其是輿論等道德化并銘刻在公民們的心中,這些在捍衛道德自由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道德自由被盧梭認為是人類擺脫“枷鎖”的良方,他認為服從法律并不是限制人們生活和生存的“枷鎖”,因為這個法律本身就是由我們自己建立的。
三、限制自由的“枷鎖”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盧梭通過三個視角,即自然自由、社會自由、道德自由三個方面來論證其自由理論中的這個經典矛盾,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限制盧梭自由理想實現的“枷鎖”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經濟活動
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往往是人們的經濟活動的重要指向,人們的各種各樣的精神活動包括政治活動都必須依賴于經濟活動,從人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出發考察人的自由,能避免我們僅僅從觀念上、形式上來分析自由。作為根本性因素的生產力,其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狀態。在原始社會,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極其低下,生產極其落后,而“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與自由相比,血族的支配成為主要的狀態;到了階級社會,隨著國家的產生,生產活動得以豐富,但階級利益的對立和斗爭又成為限制人們自由的主要因素;即使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質的提高,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階級利益的對抗雖然最終消失,但是非階級的利益差別仍然存在,政治權利盡管為人們普遍、真實、平等地享有,但社會公共權利卻仍然有政治統治的性質;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舊式分工和三大差別消失,社會成為完全意義上的自治社會即自由人的“聯合體”時,個人自由才得以實現。
可見,生產活動是影響人類自由的基本因素,不論是缺乏足夠的生產活動還是生產活動低下,都將阻礙人們獲得自由的權利。
(二)社會關系
社會作為人們生活的載體,是人們交往的復合體。社會關系由此而產生,它是人們的社會活動中所產生的相互聯系的一種聯系,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社會關系有多種分類,從社會關系的主體和范圍,可以劃分為個人之間的關系,群體、階級、民族內部關系;從社會關系的不同領域,可以劃分為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等;從社會關系包含的矛盾性質,可以劃分為對抗性關系和非對抗性關系。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不能獨善其身,也就是說,每個人只要在社會中生存和生活,都將依附于各種社會關系。作為一國的公民,自然就依附于國家成為國家體系中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也必須依靠社會這個集體來完成自己的私人活動;作為家庭中的一分子,家庭為我們提供了血統的繼承,任何脫離社會的行為都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也就成為限制自由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只有依賴和遵守不同的關系體系,才能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而具有依附關系的存在,又都是不自由的表現。
所以,綜合來看,經濟活動是阻礙人們實現自由的物質因素;社會關系是精神因素,只有正確處理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才能真正打開束縛自由的“枷鎖”。
四、解開“枷鎖”的途徑
(一)社會契約
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嚴重束縛了每個人的自由,由于每一個生活在社會狀態中的人都依附于不同的關系網中,要適當地調節這些關系,就必須按照盧梭所提倡的觀點,建立能夠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利益的社會契約,讓在契約中的每一個人以及他所有的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整個集體,這樣每一個結合者就沒有什么額外的要求,也不會保留任何權利,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人都能從其他結合者那里得到與他轉讓的權利相同的權利,每個人都得到了他失去的東西的等價物,并獲得了更多的保護其所有物的力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足夠使每一個人不至于束縛在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而是把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而且把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接納為全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社會實踐
由于個人綜合素質低下,導致自由總是離我們遙遙無期,不論是沒有獲取自由的身體素質還是沒有獲取自由的堅定意志甚至是沒有承受得住社會主流觀念對抗的心理素質,都成為影響我們個人自由的主觀因素。要解決這一問題,只能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只有符合實踐的才是正確的理論。社會實踐能為我們的理論提供正確與否的檢驗,而且也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經受住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才能培養出經久不衰的獲取真理的精神。
由于盧梭的思想在法國大革命中的推動作用,使盧梭成為“自由主義之父”,這為以后各個思想家研究自由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正因為其提出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的這一矛盾的存在,使得思想家們爭先恐后來解決這一問題,這就豐富了關于自由思想的解釋,比如康德、賽亞·柏林等人就曾深入地研究過盧梭的自由理論,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促進了政治思想的多樣性發展。同時對于普通公民而言,雖然盧梭的自由理論具有一定的理想性,這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爭取真正自由的精神指導和方向,促使他們擺脫現狀,為更好的生活狀態而努力奮斗。
盧梭的自由理論即“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這一矛盾仍然還沒有得以解決,這個矛盾集中體現在了實現個人自由和維護社會、國家、集體的公共自由這兩個愿望,這兩種愿望難以協調,決定了他的自由理論也是一種難以走下神壇的理想,因為一旦它從理想的神壇走向世俗的世界,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迄今為止,盧梭依然是人類追求自由的精神導師,是一種不曾妥協的革命象征,是一服理性批判的清醒劑。分析盧梭的自由理論的難題,深知這不是他一個人的難題,更是全人類的難題;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現實的;不僅是理念的,更是實踐的。
參考文獻:
[1]盧梭.社會契約論[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高修娟,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4]李石.盧梭的自由理論[J].政治思想史,2011(2):118-126.
[5]高峰,胡麗娟.盧梭思想中的自由與平等關系[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38-40.
[6]龔群.論盧梭的平等與自由[J].政治思想史,2012(12):1-13.
[7]吳玉軍.個人自由與社會認同的內在張力[J].海南大學學報,2004(3):223-227.
[8]高信奇.當馬克思遇到盧梭[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2(1):65-71.
[9]韓敏復.淺析盧梭的自由觀[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5(4):65-67.
[10]陳曉潔.論盧梭的自由思想[J].法制與社會,2007(9):793-894.
[11]梁光晨.自由的捍衛者與自由的敵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2(5):49-53.
[12]牛文明.洛克和盧梭的自由觀及對教育思想的影響[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14-16.
[13]馬飛翔.盧梭的自由思想之難題[J].政治與法律,2002(4):44-47.
[14]劉欣欣.盧梭自由思想探析[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5):33-36.
[15]鄭巍.自由在契約論倫理思想中的統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5):30-33.
[16]馬捷莎.析盧梭自由理念的價值困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