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宇
【摘 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日益發展,在網絡背景之下,保護個人信息隱私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本文主要從發法律角度探討公民個人信息權的界定以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的表現形式,進而提升公民維護個人信息權的意識,推動網絡視野下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物聯網;個人信息;法律保護
一、公民個人信息及網絡視野下個人信息圈的界定
(一)法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
每一種立法模式項下對于個人信息都有不同的界定,有些國家直接將其表述為個人信息隱私權,如果將個人信息等同于隱私權,個人認為這種界定方式是不合理的,隱私權所包含的內容范圍較大,個人信息只是隱私權中一部分或者說個人信息是隱私權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于隱私權內容。我國立法采用了“個人信息”與“隱私權”雙重表達方式,在民法等領域大多數表述為“隱私權”內容,在一些專有領域已經使用了“個人信息”一詞。
(二)網絡視野下對公民個人信息權界定
公民個人信息權在一定程度上稱為個人信息隱私權,其權利主體僅限于自然人而且要求客體具有可識別性。公民個人信息隱私權是指個人隱私信息的主體為了保護自己高度敏感的隱私信息而享有的對這些信息進行支配控制并排出他人對自己隱私信息進行侵害的權利。個人認為,對于個人信息而言,最為重要的并不是支配,而是排除他人對于個人信息的侵害,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公民個人信息權最早其本質為人格權,更具體的講,個人信息權可以歸為人格權中隱私權的一部分,隨著網絡世界的日益發展,公民個人信息逐漸成為了商業中用于交換的“商品”,經權利人同意后轉讓可以獲得相應的對價。但網絡發展與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人們往往采取非法手段對個人信息進行具有商業價值的運作,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在當今網絡背景之下,個人信息已經被賦予新的權利屬性,即成為具有人格權與財產權雙重屬性的新型權利。
二、網絡視野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的表現形式
在網絡日益發展信息時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更加隱蔽便捷迅速,滋生了新一代侵權行為方式的出現。常見的網絡視野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一)“人肉搜索”是網絡發展之初最嚴重的侵權行為
“人肉搜索”源于2001年的一次網絡事件,人肉搜索過程中,公民的個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聯系方式、身份證號、甚至銀行卡號大量被公布于眾,表面給是給權利人在人格權層面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然而人肉搜索在更深層次侵權人利用這些個人信息進行商業交易或盜取被侵權人的財物,同時給權利人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二)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與個人信息的二次利用
互聯網與電子商務交易中,收集個人信息是不可缺少的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是指,為了商業的需要,商家采用多種形式收集不必要個人信息,一種是通過填寫各種表格,另一種是通過先進的電腦追蹤技術收集個人資料。有時網絡經營者將這些信息進行商業利用時,消費者并未意識到這個問題,更沒有意識到其權利已經被侵犯。
個人信息的二次開發利用是指商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個人信息建立綜合的數據庫,從中分析出一些個人并未透露的信息,進而指導自身的營銷策略。個人信息的二次開發利用是基于合法擁有個人信息的前提下對所掌握的個人信息進行非法運作,對其個人而言,擾亂個人生活秩序的同時也嚴重侵犯了公民個人的隱私。
(三)個人信息的商業交易
個人信息的商業交易,就是以個人信息為商業交換的客體,此種行為往往借助第三方力量進行,完整的個人信息的商業交易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個人信息收集者與第三方平臺所做的交易;二是第三方平臺與個人信息需求者的交易,這是目前對于網絡背景之下最為嚴重的侵權行為。
三、我國法律基于網絡視野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一)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現狀及具體分析
我國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尚未出現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其有關規定散落于各個部門法中。在民法領域1986年的《民法通則》就有相關規定,2009年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二款將隱私作為獨立權利加以保護,第22條規定了侵害包括隱私權在內人格權的賠償責任;在刑法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條第三款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這是目前最為嚴厲的立法保護模式,在我國其他法律中甚至包括憲法中也有很多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范,但對于個人信息保護尚未形成合理的保護體系。
(二)基于網絡視野下我國法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不足之處
1.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缺乏體系性和技術性規定
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法律,很多法律從立法以后從未投入司法實踐運用。其規定散落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不同領域,基本是針對單獨問題所作條款,缺乏體系性和系統性,個別法律操作性差,不利于在網絡背景之下對于個人信息的全面保護。
在網絡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被侵權人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很多人無察覺個人信息是否被他人竊取,即使知道侵權行為人是誰,因為不知道其侵權時使用了何種手段而不知如何維權,對權利人在訴訟方面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2.個人信息保護法律規范中缺少對其財產利益的保護
在現階段法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規范中,幾乎所有法律都保護其人格權利。將個人信息隱私權作為純粹的人格權予以保護。在當今時代個人信息被侵犯不僅僅只是人格利益受損,大多數侵犯個人信息權的案件背后都是經濟利益的交易。例如美國的隱私權公開理論闡明:這些具有商業性質,財產性質的人格利益是通過他人努力獲得的,他人能夠將人格利益出賣給別人使用并獲得經濟利益,未經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沒有獲得原本應得的經濟利益時,行為人應該賠償財產損失。該理論進一步肯定了人格權財產利益的價值。
四、基于網絡視野下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幾點構想
(一)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
現階段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尚未建立,個人信息權保護不等同于傳統理論中的隱私權保護。在我國現有民法體系中,尚未將個人信息權列為一項明確的民事權利,甚至有時將其等同于隱私權。在個人信息侵權案件實務方面也只是參照司法解釋將其納入隱私權范疇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個人信息權的法律地位。有必要將個人信息權保護從隱私權中獨立出來,形成一套完整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通過立法來明確具體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方式與類型,明確其法律救濟途徑,必要時候可以通過舉證責任倒置來降低權利人訴訟難度。
(二)從法律角度規范網絡第三方平臺經營行為
在網絡發展迅速背景之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的案件往往以網絡為媒介發生。網絡上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網絡上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具有隱蔽性和不確定性,個人信息在網絡上受到傷害的程度更深,維權難度更大。有必要出臺相關網絡政策,對網絡上使用個人信息行為進行合理規制。防止有關網絡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對權利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于網絡發展迅速,導致一些侵權行為出現時,由于法律的滯后性,尚未出現明確的法律規范。這個時候應該通過網絡政策對公民個人信息權予以保護,從而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同時,以網絡平臺為媒介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意識,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參考文獻】
[1]趙啟進. 網絡環境下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